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當心理學裝上了AI的大腦,學科將去向何方

2024年06月17日08:4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心理學裝上了AI的大腦,學科將去向何方

  “我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進化十字路口。”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主任劉嘉認為,人工智能(AI)的出現將提供一個全新的互動。“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借助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把握認知邊界。”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為了推動心理與認知學科發展,前不久,兩所高校接連宣布成立相關院系:4月初,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心理學院,開展跨學科研究教學,凸顯“心理學+人工智能”的學科特色﹔4月中旬,清華大學新成立了心理與認知科學系。

  心理學與人工智能等學科的交叉建立是大勢所趨。此前,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要依托“雙一流”建設,深化人工智能內涵,構建基礎理論人才與“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並重的培養體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著力提升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水平,為我國搶佔世界科技前沿,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撐。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的出現帶來了人和機器交流的即時化、智能化的改變。部分“人工智能+心理”工具被媒體稱為可以“裝進口袋裡的心理治療師”,隨時隨地緩解人們的抑郁情緒,協助疏解部分心理問題。

  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長林榮茂發現,在完成心理咨詢或者評估等工作上,未來接受了訓練的學生未必能夠完勝人工智能。“我們的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應該如何去做,這是高校需要去重新思考的問題。”

  林榮茂認為,如今人工智能提供了不少輔助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的工具,可以將人工智能技術和風險預警技術結合,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建立心理問題篩查體系﹔可以結合仿真技術,模擬出仿真心理危機事件,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之中掌握危機干預技術﹔還可以根據數字痕跡,為心理咨詢師判斷咨詢者的心理健康情況提供大量的寶貴數據。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逐漸成熟,在林榮茂看來,“學生要使用新產品來做好心理專業服務,這個理念轉變很重要”。

  從“誕生”起,清華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系就極具人工智能色彩。該系相關負責人介紹,心理與認知科學系按照認知與智能、社會與健康兩大研究方向建設心理學學科,通過心理學與認知科學、腦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的結合,開展以理解智能本質為目標的認知科學前沿研究。

  “清華大學成立心理與認知科學系,就是要通過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強意識起源、智能本質等基礎研究,構建和完善心理健康理論體系,積極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努力推動人類心理健康事業發展。”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在該系成立大會上說。

  在學科布局上,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將重點聚焦臨床與健康心理學、腦與認知科學、管理與社會心理學三大方向。

  上海交大心理學院執行院長袁逖飛提到,新成立的心理學院希望把工科中最前沿的技術與心理學研究相結合,比如,可以將高級認知活動加工的相關研究應用於空間智能機器人制造。

  上海交大以工科見長,航空航天、計算機等學科都有非常強的基礎,這些學科都希望發展人工智能方向。“這些學科在發展人工智能方向時會遇到瓶頸,就是希望了解人的大腦,從而模擬大腦運行。但是,僅有工科的技術而缺乏對大腦、對心理本身的了解,研究就可能受到限制。”袁逖飛說。

  過去,心理學院通常由師范類大學構建。因心理學與教育學的教學較相近,為了研究如何教書育人,師范類大學會進行教育心理學研究。袁逖飛認為,心理學是一個文理科交叉的獨特學科,有偏文科的心理學史、教育心理學,也有偏理科的腦科學、生理心理學、犯罪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方向。

  袁逖飛認為,當下,隨著腦科學、醫學、計算機科學尤其是人工智能等工科的發展,心理學這門學科可以囊括更多內容,遠遠超越了傳統的文理科范疇,因此,很多綜合性大學都希望用獨立建制的方式構建心理學院,實現“心理學+”的交叉方向研究。

  心理學的輻射范圍還在高校中不斷擴大。比如,在武漢大學,一項與人工智能結合起來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工智能輔導員正在研究中,武漢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李勤介紹,學校正在訓練機器人與學生對話天氣情況,協助學生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小問題,還可以為學生的情緒問題提供多種解決方法。此外,武漢大學正在嘗試建立現代化的數字工作體系,在李勤看來,信息化要賦能學生的發展,賦能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設。

  隨著心理學學科的不斷升級和心理學應用的智能化發展,心理學人才能力模型也在不斷升級。“未來的趨勢是,更多公司需要掌握管理心理學、心理咨詢知識的人才﹔心理健康、新聞傳播、工業設計等領域也需要心理學人才。在傳統行業之外,心理學人才就業的重要增長點可能還是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方向,因為學界和產業界非常需要對大腦特別是對高級認知有了解的、從事基礎研究的人才。”袁逖飛說。(記者 楊潔 魏其濛)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