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三夏”農事忙 沃野綠意濃

2024年06月06日08:40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移栽秧苗

  田間勞作

  管護萬壽菊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夏收、夏種、夏管,“三夏”時節是全年農作物種植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搶插秧苗、移栽菊苗、種植大豆玉米……近日,雲嶺大地因地制宜,搶抓農時,田間沃野呈現出一派繁忙勞作的景象。

  搶抓農時保栽插

  農田處處染新綠,水稻插秧正當時。眼下正是水稻插秧的好時節,楚雄彝族自治州各縣水稻插秧工作已陸續展開,農戶們搶抓時節進行插秧作業,田間地頭處處呈現出一幅幅繁忙的插秧圖景。

  在永仁縣中和鎮小直麼村,村民們利用優越的灌溉條件,已完成180余畝插秧工作。村民楊儀蓉說:“村上把水直接引到田裡,讓我們插秧很方便。”小直麼村黨總支書記李嶼斌介紹,通過土地提質改造和引水灌溉,旱地轉化為水田后,水稻產量顯著提升。

  在牟定縣安樂鄉,農戶們利用農機耕作,高效完成了田地的准備和插秧工作。安樂鄉通過組織農機服務隊,向農戶推廣新技術、新機具,為農戶提供生產支持。“如果沒有機械的話,僅是打田,我就要耗時四五天。用機械操作的話,我一個早上就全部翻整好了,中午就可以插秧。”正在操作機械的鄭和宏說,借助農機,田地的准備工作能夠快速完成,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大姚縣龍街鎮,傳統與現代農耕方式相結合,為田野帶來了新活力。龍街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高標准農田改造項目,使得農田能夠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為農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預計6月中旬,楚雄州各地將全部完成水稻插秧工作,為今年的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近年來,楚雄州聚焦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和糧食單產提升行動,全力推動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以“楚粳”系列為代表的良種暢銷省內外、遠銷國外,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下一步,楚雄州將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到2025年,力爭育成“楚系”糧經新品種85個以上。

  6月的麗江市永勝縣三川鎮,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田畦間,栽插秧苗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人工栽插、機械栽插齊上陣,確保栽插工作順利完成。

  “時下正是秧苗栽插的關鍵時期,三川鎮搶抓農時,積極組織群眾進行秧苗栽插工作。”三川鎮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川鎮共有耕地8.91萬畝,其中水田5.75萬余畝、旱地3.16萬余畝,常年種植水稻4.2萬余畝。

  近年來,三川鎮從良種良法、科技興農、機械化播種等方面著手,並早安排、早部署、早協調,提前完成大春栽秧,為全縣的糧食安全打牢了基礎。今年,三川鎮大春水稻計劃種植4.23萬畝,自4月22日開始栽插,截至目前共栽插3.5萬余畝,預計6月10日前全部栽插完畢。下一步,三川鎮將全力做好水肥管理及病虫草鼠害的防治,確保今年大春水稻生產獲得豐收。

  復合種植助增產

  當前,正值夏播的大好時節。走進師宗縣彩雲鎮小矣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農機手駕駛著播種機在田地上徐徐前進,機械聲轟鳴,田間地頭呈現一派繁忙的播種景象。機械所過之處,播種就完成了,省時又省力,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

  連日來,師宗縣搶抓農時,有序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為糧食生產按下“快進鍵”,努力實現“固本增效雙贏雙收”的經濟效益。

  師宗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主要模式是大豆玉米行比為3:2,生產單元寬度2米,玉米行距0.4米,大豆行距0.3米,大豆與玉米行間距0.5米。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帶狀復合種植通過合理配置大豆與玉米的行距和株距,充分利用兩種作物的生長特性,能夠實現“一地雙收”助增產。

  小矣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的農戶朱艷崗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受益者之一,前兩年嘗到了甜頭,今年選擇繼續種植。“今年是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第三年,在玉米不減產的同時,每畝地還能增收六七十公斤大豆,效益挺好的。”朱艷崗說。

  為了達到“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率”的目標,師宗縣農業農村局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從品種選擇、種子處理、田間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術要領方面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進行技術指導,增加村民對復合種植的了解,有效調動農戶復耕復種的積極性。“我們因地制宜選配大豆、玉米品種,普及科學種植、科學管護、科學用藥等技術,推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應用推廣,在示范區推行節令、品種、機耕機播、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五統一’的農業科技措施,示范帶動全縣2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均衡增產。”師宗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秦世宏介紹。

  精心培育“致富花”

  靈泉街道是開遠市萬壽菊主要種植區。走進靈泉街道三台鋪村委會,隻見一株株經過精心培育的萬壽菊苗整齊排列,迎風而立、長勢喜人。在移栽萬壽菊苗的田間地頭,三台鋪村洒紅口村民小組村民馬光林一家正忙著翻地、施肥、栽花秧……各項工序有條不紊展開。“我家種菊花10多年了,今年種了30畝,趁著雨水到來進行移栽,到8月採收季能有七八萬元收入。”馬光林說。

  為促進萬壽菊產業快速發展、農戶增產增收,開遠市搶抓有利時節,高標准、高質量、高效率有序推進萬壽菊移栽工作,掀起移栽熱潮。

  作為特色經濟作物,萬壽菊具有耐寒耐旱、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等特點,採摘周期長達4個月,收益可觀,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致富花”。

  在萬壽菊產業發展過程中,開遠市強化組織領導,科學規劃布局,加強技術培訓,抓好示范帶動,以萬壽菊產業規模化發展為抓手,重點從適時移栽、擴墒降株、病虫害綜合防治等環節狠抓落實。萬壽菊生產加工企業緊盯關鍵環節,為花農提供點對點技術指導,僅靈泉街道就建成3個菊花收購點,與花農簽訂購銷合同,讓花農吃下“定心丸”。

  靈泉街道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種植萬壽菊投資不大、病虫害少、管理簡單,畝產在1.5噸至2噸,畝產值在1800元至2500元。今年靈泉街道規劃種植2.1萬畝。

  今年,開遠市採取“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群眾種植萬壽菊4.5萬畝,預計總產值可達8800萬元,實現農業增效、花農增收、企業發展。(記者 段曉宇 和茜 張雯 饒勇 姚峻姍 林麗萍 趙慶祖 季亞仙 劉小永 佘菊 王雨薇 李雪瓊)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