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海深處有茶園 雲南綠春“老樹”發“新芽”

高山雲霧出好茶。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高山之上茶樹連綿層疊、茶園生機勃勃。
綠春縣本土良種大葉瑪玉茶,曾被載入《中國茶葉大辭典》《雲南農業百科全書》等典籍,多次被評為“雲南名茶”。近年來,綠春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良好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政府統籌與政策扶持+基地捆綁與茶農聯結+茶企帶動與品牌建設+茶旅融合與延鏈拓展”的新模式在一座座茶園裡“落地生根”,打造全縣茶產業發展共同體。
綠春縣迷克茶山茶農採茶。李建東攝
新模式 合力發展有底氣
剛接手大寨茶廠的時候,廠長石成九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全村200畝茶樹的枝葉全部鋸掉!
茶廠所在的綠春縣大寨社區大寨居民小組,家家戶戶種茶、喝茶,主要經濟來源也是茶。早在上世紀80年代,石成九就意識到,當地茶葉雖然品質優良,但茶園管理粗放,茶葉附加值不高,在市場上也賣不上價。大寨茶廠的成立,是當地村集體經濟的起步,而石成九的“驚人之舉”則為當地茶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開了個頭。
“老樹多余的枝葉會影響茶葉的品質,我要用科學的方式,重新打造一座茶園。”為了科學管理,石成九常到縣外貿公司參觀學習,請技術員到田間指導,還多次前往西雙版納等地參觀。兩年后,老茶樹發出的新芽生長成型,採摘的茶葉品質更好,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許多年過去,石成九已從廠長位置上卸任,回歸茶農身份,照料著家裡的3畝茶園。67歲的他與茶打了一輩子交道,也成了綠春縣茶產業不斷成長的見証者。
當前,綠春縣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縣的14家茶企成立了13個黨支部,通過推行“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群眾富在產業鏈上”的工作模式。8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帶頭,成立了120個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茶園8.2萬畝。通過聚合各方力量,形成茶產業發展合力,讓茶園管理“有章法”,讓茶農種茶賣茶不再“小散亂”。
2023年,綠春縣累計種植茶葉25.25萬畝,種植面積居全省第11位,產量居雲南省第6位,產量2.57萬噸,產值5.31億元,帶動15.34萬茶農增收,躋身“中國茶葉百強縣”行列。
採茶的哈尼姑娘。綠春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新技術 提質增效“添金”
“90后”哈尼小伙盧裡元自小在茶園裡長大。高中畢業后,他到江蘇打工,這才第一次知道,一餅在他印象中“不值錢”的茶葉可以賣到數千元甚至上萬元。“同樣是普洱茶,綠春的茶葉差在哪裡?”
2018年,盧裡元帶著滿腹疑問返鄉踩點。他先在家鄉轉了一圈,轉身去了西雙版納的南糯山。不要工資,他在茶山裡一住就是2個月,跟著當地茶企的技術人員爬樹、採茶、炒制,學習現代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
“想要做好一個茶葉品牌,除了保証茶葉本身的品質,更要有先進技術的加持。”2020年,“學成歸來”的盧裡元在家鄉大興鎮岔弄村委會上折洞村民小組創立了綠春縣甜水塘茶廠,自籌140萬資金建設標准化廠房800平米。“‘甜水塘’是哈尼語直譯,以前馬幫路過這裡,山泉清甜,故此得名。”他說。
盧裡元研究市場銷售情況,將企業的主要生產的產品類型從綠春縣傳統的綠茶改為白茶,又根據高海拔地區的氣候特點和茶葉生長情況,研制白茶量產“萎凋風槽”,該技術在保証茶葉品質穩定可控的前提下提高了產量。“我們自研的‘萎凋風槽’將空間利用率提升了3倍,同等面積投入資金減少60%,已有多家茶企採用該技術。”盧裡元頗為自豪地說。
當前,甜水塘茶廠通過聯農帶農的方式,幫助茶農自行改造提質增效茶園300畝,每畝產值從原先的800元提高到2000多元。
今年,綠春縣整合重慶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幫扶力量,探索出“高校+公司+合作社+基地+茶農”利益聯結機制﹔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楊亞軍研究員專家工作站,由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楊亞軍研究員及其團隊為瑪玉茶的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和新品種培育提供技術支撐,新建了7個茶葉技術創新示范基地,培育新型經營茶企140家,其中17家茶企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証(SC)認証。
綠春縣甜水塘古茶山。盧一華攝
新茶人 干事創業有動力
在綠春縣,生產、銷售模式的改變,正不斷提升茶葉標准化生產能力,更培育出一批“有情懷”的本土茶葉專業人才。
“茶產業發展的過程,也是我個人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綠春縣騎馬壩鄉瑪玉村村民白秀芳感慨頗多。從2009年幫別人賣茶的個體戶,到創立自己的茶品牌,她用了整整十年。
2019年,白秀芳創辦綠春縣森泉茶葉廠,將64戶村民的茶園整合成200畝標准化基地,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茶。
“到我這個年紀,適應能力沒那麼強,是種茶激發了我的創業熱情,不斷去學習新事物。”為了持續擦亮“瑪玉茶”這塊“金字招牌”,白秀芳開始學習普通話、制茶技術和企業管理。她一次次走出大山,到昆明、成都、上海等地學習考察,僅2023年,她就參加了16次展會。
這份干事創業的熱情感染了瑪玉村的其他婦女,越來越多人想要邁出家門,跟著白秀芳一起創業。2021年,白秀芳創辦綠春縣女企業家協會。“少數民族婦女更應該勇敢走出去,擁有自己的事業,學習更多知識和技能。隻要勤奮和上進,生活會越來越好。”如今,森泉茶葉廠有固定員工11人,季節性用工達到700多人次。
依托“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綠春鄉村振興學校”等載體,綠春縣加強茶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培育出本土茶葉人才2000余人。採取“國家特派團成員+企業+人才”等結對形式,開展線上線下培訓47期,覆蓋2561人次,全面提升茶葉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同時,縣裡舉辦茶葉技能培訓班,組織技能大賽,與周邊群眾簽訂務工協議,培育出“竹背簍”綠春摘茶勞務用工品牌,實現群眾到就近茶企茶山務工2831人,人均務工增收達1.5萬元。
2024年3月,綠春縣舉辦雲南綠春·早春瑪玉茶開採節活動,全國各地知名茶企與綠春本地茶企“結對”營銷茶產品,瑪玉茶預訂單5210噸,交易額達1.862億元。“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商共融”,成為綠春促進鄉村旅游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新業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