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萌言萌語”讓網絡社交更有溫度

2024年04月30日09:0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萌言萌語”讓網絡社交更有溫度

【觀者有心】

“好滴”“是呢”“棒棒噠”……在網上跟人聊天時,你是否經常遇到或使用這種“萌言萌語”?

在網絡社交中,人們常使用那種模仿孩子語氣口吻、帶有撒嬌賣萌意味的語言和表達,我們暫且稱其為“萌言萌語”。常見的“萌言萌語”有幾類:一類是在詞句末尾加上“哈”“嘞”“啦”“喲”“滴”“呀”“嗷”“哇”之類的語氣詞,如好噠、是滴、好哇﹔一類是用諧音字代替原來的字,如孩紙(孩子)、腫麼了(怎麼了)、桑心(傷心)﹔還有一類用疊字或疊詞來表達自己的誠意和態度,如嗯嗯、來啦來啦、好的好的,這些也含有一點“萌”的意思。

人類語言有多種形式,廣義的語言包括口頭語言、文字語言、旗語、計算機語言、電報代碼、數學符號等。不同的語言形式有不同的應用場景。

在線下面對面交流中,信息的呈現是立體的。除了口頭語言,還有與之相配合的動作、表情、神態等,這些輔助手段,讓口頭語言在傳情達意上更清楚、更豐富、更深刻。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類的社交場景更多地遷移到線上。在線上交流中,線下溝通中的動作、表情、神態等輔助手段大都派不上用場,同樣的語言無法傳遞出在線下時的那種豐富含義。於是,網友們便創造了一種適用於網絡社交場景的“萌言萌語”。這套“萌言萌語”通過重新組合字詞,可以表達出更豐富的含義。

比如,甲給乙發微信說:“明天上午9點開會。”乙可以有“收到”“知道了”“好”“好的”“好噠”“好滴”等幾種回答。“收到”“知道了”稍顯冷淡,從中甚至無法判斷乙是否會參會。“好”“好的”中性一些,從中可以判斷出乙同意第二天參會。“好噠”“好滴”則完全不一樣,從中不僅能夠判斷出乙第二天會參會,而且能夠感受到乙很高興,甚至還能聯想到乙回答時蹦蹦跳跳的調皮樣子。幾個回答,字數差不多,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

中國有句老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說明,與人交往、跟人溝通,甜美的語言、溫和的態度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萌言萌語”之“萌”,含有溫潤柔和之意。使用“萌言萌語”的人,會給人一種身段柔軟、態度謙和的印象,能夠營造出一種溫馨的社交語境,在清楚傳遞己方觀點和信息的同時,又能給對方帶去一種舒適感。比如,“親”“小姐姐”“小哥哥”是一種帶有親昵感的稱呼方式,有助於快速消除陌生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棒棒噠”“美美滴”“麼麼噠”是一種帶有親切語氣的贊美,比“很好”“不錯”這樣的贊美更有感染力和親和力,讓人感覺贊美者更真誠、更有趣。

“萌言萌語”整體上比較風趣幽默,而幽默的語言如同潤滑劑,可以在人際溝通中有效降低摩擦、減少沖突。在網絡社交中,人與人隔著屏幕,主要以文字為交流工具。在雙方表達沖突性意見的時候,更需要幽默感來緩和氣氛、化解尷尬。比如,甲做了傷害乙的事情,乙向甲抱怨。如果甲乙關系親密無間還好,怎麼表達都無妨。如果兩人關系一般,乙直接向甲發來“你那樣做讓我受到很大傷害”之類的文字,會給人一種正式交涉的壓迫感,像是在興師問罪。換成“萌言萌語”,乙可說:“你那樣做讓我好桑心(傷心)”或者“你那樣做讓我很受桑(傷)”。都是表達抱怨,但后者幽默的成分多一些,沒有正式交涉的壓迫感,而多了些私下溝通的鬆弛感。這種表達方式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作為一種網絡語言,“萌言萌語”早期主要在年青人中流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社交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社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萌言萌語”的使用者越來越多,一些人甚至把使用“萌言萌語”當成一種“網絡社交禮儀”。因為一方對另一方使用“好噠”“好滴”之類的“萌言萌語”,在使用者那裡,存在著彰顯自己的熱情誠懇並讓對方舒服滿意的潛意識。而作為信息接收者,一些人也會通過對方是否使用“萌言萌語”來判斷對方態度是否誠懇、心情是否高興、對自己是否熱情。久而久之,在一些人眼中,“萌言萌語”成為網絡社交中的一種禮貌用語。這就跟線下面對面交流時,為了表達客氣以及對對方的尊重,人們會使用“您”“請”之類的禮貌用語一樣。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為了相互尊重而形成的一系列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當交往的雙方對“萌言萌語”社交禮儀的價值達成共識,“萌言萌語”也就有了語言之外的更多含義。

總之,“萌言萌語”既是一種網絡語言,也是網絡社會的一種修辭方式。它適應了網絡社交的特點,讓文字更有溫度,讓線上交流更有樂趣,拉近了虛擬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豐富了中國的語言文化。

當然,“萌言萌語”的使用要適度,要分清場合和語境。現在一些小學生寫作文時會有意無意地使用“萌言萌語”,但很多“萌言萌語”並不符合語法規范。對孩子們而言,若因使用“萌言萌語”而影響規范漢語的學習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萌言萌語”多用於網絡社交中的非正式溝通,在正式場合使用“萌言萌語”會顯得幼稚且不合時宜。語言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未來,在保持“萌言萌語”創意性和趣味性的同時,也應適時對其進行規范和引導,避免其陷入過度娛樂化甚至低俗化,隻有這樣才有助於語言文化的健康發展。(作者:謝榮娥,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