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碰撞式讀書:把你的對話感官調動起來

2024年04月26日08:4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碰撞式讀書:把你的對話感官調動起來

  讀書的快樂,思想的愉悅,一本書在讀后能夠沉澱下來的,就在這個活躍的對話過程中。

  ——————————

  讀書不是什麼熱鬧的事,而是孤獨的,安靜的,獨處的,深度沉浸在一本書所構建的思想世界裡。一個專注的讀書人看上去好像很安靜,心無旁騖,但內在的對話感官卻異常活躍和熱烈,每個思維觸角都保持著敏銳火熱的對話狀態:用自己的生活跟作者對話,拿這個作者跟另一個作者對話,跟歷史傳統對話,跟當下熱點對話,把自己一分為二,跟自己過去的某種偏見對話。讀書的快樂,思想的愉悅,一本書在讀后能夠沉澱下來的,就在這個活躍的對話過程中。

  一個讀書人,他外在的對話感官可能是笨拙的,遠離社交的熱鬧,在人群中會覺得很孤獨,不喜歡搭訕和交流,但內心的對話感官卻非常發達,打開一本書,世界就是他的了。沉思狀態中,人能從自身“出離”,形成一種“自失狀態”,將自己沉浸於那個對象世界之中。

  真正的讀書,需要這種充分將內在對話感官調動起來,不斷保持對話的碰撞式讀書,思想不是某個教條式的結論,而正是在對話中所碰撞出來的。比如讀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由於他們的行動與結果之間有著很長的鏈條,人們的道德意識就會模糊從而導致道德盲視。由此,很容易就想到了當下煽動網暴的那些網民,他覺得自己隻不過是發了一個帖子而已,每個網民都這麼認為,網上與網下、行動與結果間隔著很長的鏈條,於是就形成了那種對網暴的道德盲視。“鏈條”這個詞,漢娜·阿倫特也提到過,她說:當罪惡的鏈條足夠長,長到無法窺視全貌時,那麼每個環節作惡的人都有理由覺得自己很無辜。

  讀書時保持對話的心智,活化為自己的思想,寫作時才能將讀過的書信手拈來。所有深沉的閱讀,都得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思考做底色。經過對話的碰撞,死知識才能變成自由調用的“活思想”。

  哲學家陳嘉映談到讀書時說,讀書這件事,從來不只是為了吸收信息,讀書把我們領進作者的心智世界,我們通過閱讀與作者交談,培育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尋信息。讀書是在對話中訓練自己的心智,而不是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魯迅是這樣說的,倘隻看書,便成了書櫥,自己的腦子被別人的馬踐踏個遍,就沒有自己了。

  讀書應避免單一信息的刺激,隻知其一,等於無知,那叫“無知的確定性”,思想之為思想,在於總有某種“不同”形成激蕩,在碰撞中獲得新知。書裡說的是過去的事,那麼跟當下的熱點形成對話﹔書裡講的是西方的語境,那麼跟中國的現實形成對話﹔書裡提供的是一種社會學視角,那麼用傳播學視角與之對話﹔書中對某種現象持批判態度,那麼能不能用一種相反的態度與之對話。

  對話體現了一種“主動的思考”,讀書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把作品當成某種思考的對象,而不是全盤接收。作者寫書創作內容,是一個生產的過程,而讀書不是對“內容生產”的“消費”,而是一種再生產,在對比、參照、批判、質疑、印証、歸類、概括等對話式閱讀中進行再生產。

  有了這個再生產過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作者的思考才能融匯為自己的思想,寫作時的引用,不是從“讀書記憶庫”中搜尋信息,而是在自己的心智系統中調用知識,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大學者的“好記性”,靠的當然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讀書時的某種對話碰撞形成的知識標記,已經將內容深深地刻在腦子裡。

  新聞學大師方漢奇的好記性就是這麼形成的,方先生讀書時喜歡做卡片,這些讀書卡片有什麼用呢?有一次方先生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談到這些卡片,幫他的記憶形成了一張立體的網,他說:一個新的材料掉進去,立刻就被這張網鎖住,成為它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你的這張網大且厚,自然產生的聯想和提示就會讓你接受新信息相對容易﹔反之,你的網又薄又小,基礎不夠厚重,那記憶就比較困難。方先生強調:所謂天才超群的記憶力,秘密不過如此。(曹林)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