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大家談

楊學明代表——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楊學明代表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要切實增強搶抓機遇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努力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
楊學明代表表示,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越來越依賴於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先進科研儀器設備的支撐。建議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勵高端科學儀器自主創新。同時,要重視從事儀器研發的人才,大力加強高端科研儀器研發隊伍建設,讓更多人願意從事高端科研儀器研發工作。
(本報記者吳月輝整理)
孫志嘉委員——
發揮大科學裝置的集群效應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孫志嘉委員說,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支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孫志嘉委員建議,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的統籌協調,更好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科研創新系統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基礎雄厚、產業與科技互促雙強等優勢,部署更多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助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
(本報記者喻思南整理)
劉武代表——
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產學研用結合。中國信科集團光通信技術和網絡全國重點實驗室正高級工程師劉武代表介紹,得益於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國信科集團在光傳輸領域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去年完成的單模19芯光纖傳輸系統實驗,大大提高了光纖傳輸效率。
劉武代表建議,進一步加強企業與高校院所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培養更多高水平的卓越工程師,打通高校院所與企業科研人才雙向交流渠道,實現資源互補、產學研協同創新,讓高校專家和學生在科研一線積累經驗、解決問題,為企業注入更多創新創造活力。
(本報記者范昊天整理)
冷友斌代表——
加強健康食品研發應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健康、養老等民生科技研發應用。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冷友斌代表認為,要通過科研創新發展功能標識食品,更好地滿足群眾日益多元化、健康化、個性化的營養健康需求。
冷友斌代表建議,通過明確分類,開展試點、產學研合作等助推功能標識食品發展,多方合作打通產學研鏈路,在已有的功能性食材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功能標識食品研發投入,充分挖掘功能食材潛力,滿足消費者對營養和健康的需求,加快推動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華璐月整理)
余興安委員——
優化新職業就業公共服務
“新產業、新業態催生許多新職業,新職業帶來了廣闊就業空間。”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余興安委員說,近年來數字經濟孕育了不少新職業,微信視頻號和小程序衍生的就業機會達3000多萬個。
余興安委員表示,優化新職業就業公共服務,應做好新職業的發布、認証、培訓工作。加大校企聯動力度,增加新職業技能培訓供給,系統推進高校教育和職業培訓改革,發揮好數字平台企業的優勢。加快培養更多符合新職業需求的勞動者,暢通供需匹配。
(本報記者李心萍整理)
孫東偉代表——
多措並舉擴大油料生產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油料生產。山東魯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東偉代表說,去年我國油料產量3864萬噸,增產5.7%。拎穩“油瓶子”,要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分品種制定落實好集成配套推廣工作方案,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
孫東偉代表說,花生適種范圍廣、種植技術成熟、加工技術領先、產業鏈自主可控,要重視花生產業對國家糧油安全的作用,建設產業基地擴種油料。開展糧油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行動,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和覆蓋面,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本報記者常欽、葉傳增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10日 第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