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代表委員熱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2024年03月07日08:24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參加全國兩會的在滇全國人大代表、住滇全國政協委員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安排,聯系雲南實際暢談感悟體會,積極建言獻策。

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一錘定音。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齊短板、拉長長板、鍛造新板。

傳統特色優勢產業是雲南省工業基礎,如何加快轉型升級?在全國人大代表、曲靖市市長李先祥看來,必須大力招商引資,聚焦重點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他介紹,曲靖市正圍繞發展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優化實化產業鏈圖、產業群譜、產業態圖,建立健全招商目標企業庫、資源要素保障庫、項目庫,加快發展新能源電池、綠色硅光伏、綠色鋁精深加工3個千億級產業和高端精細化工、煙草等6個百億級產業,全力發展農業、文旅兩個特色產業,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楚雄彝族自治州堅持綠色轉型,盤存量、擴增量、提質量,2023年全州工業投資增長38.6%,總額居全省第二、創歷史新高﹔積極招商引進吉利科技、鑫聯科技等頭部企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高速增長,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加速崛起。全國人大代表、楚雄州州長張文旺表示,大抓產業、主攻工業,符合雲南實際、楚雄實際,楚雄州將繼續聚焦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發展重點產業,推動一批重大項目落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作為國際國內產業‘雙轉移’交匯點,雲南最有條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主陣地。”全國政協委員、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管雲鴻建議,要錨定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目標,加緊出台產業轉移園區、沿邊產業園區國土空間規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設沿邊產業園區,高質量承接產業轉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推進雲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導作用,形成新質生產力,助力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李學林長期研究農業發展,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為,雲南發展現代農業,要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一是加快農業科技改革,提升創新能力,培養高端創新人才,聚集創新要素﹔二是始終堅持走特色化發展方向,做大“土特產”這篇大文章﹔三是推進產業化發展進程,大力推進農產品向特色食品、高端商品轉化,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四是加快產業融合,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強化耕地保護、農村環境治理及生物質能轉化利用等﹔五是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拓展生物資源與農業新資源產業,加快發展生物產業、林下經濟等,不斷開辟新賽道。

“雲南特色農業具有獨特的立體氣候資源優勢,基礎好、規模大、效益高,是發展潛力巨大的重要優勢產業。”全國人大代表、雲南思農蔬菜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楊長楷認為,實現農業現代化,首先要結合全省各地自然氣候特點,確定不同區域的種植產品和發展方向﹔其次要有與之配套、適應的科技管理措施﹔最后要加強對專業技能人才隊伍的培養,確保有人管,還能管得好。他說:“制繁種產業也可以成為雲南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很有潛力的產業,這也是我們企業努力的方向。”

發展新質生產力,雲南有基礎、有潛力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雲南有基礎、有潛力。多年來,雲南依托資源稟賦,在新材料、生物醫藥、稀貴金屬、先進裝備制造、光電等新興產業領域持續深耕,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在雲南都有布局建設,特別是以硅光伏和新能源電池為代表的電子行業連續10余個月保持25%以上的增速。”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德方納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孔令涌表示,在“雙碳”目標大背景下,未來相關領域產品碳足跡管理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綠色能源已成為雲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突出優勢。

“建議在雲南設立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雲南以及南亞、東南亞國家豐富的生物資源,開展醫藥生物技術研究。”全國人大代表、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教授何嚴萍介紹,近年來,雲南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合作,利用雲南道地藥材開展抗病毒藥物研發。她認為,雲南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推進,以疫苗為代表的生物技術藥、中藥全產業鏈等產業快速發展,為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供了支撐。

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人才支撐。“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使命中,高等教育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學校長王華建議,進一步優化高水平大學區域布局,加大對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強化有組織科研,聚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重大問題,更好地促進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李孝軒建議,加快青年科技人才一體化培養,完善科技人才供需匹配機制,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左超 瞿姝寧 岳曉瓊 鄧清文 張瀟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