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集眾智 求共識

2024年03月08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法院要用心用情審理每一起案件,以高質量司法保障民生福祉。不斷加強民生司法保障,依法懲治危害群眾切身利益犯罪,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保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供強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同時,要“抓前端、治未病”,用好司法建議,做到“辦理一案,治理一片”﹔及時發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發揮司法教育、評價、指引、規范作用。

  ——黃海龍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地方高水平大學是實現高等教育強國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緊緊抓住“雙一流”建設的時代機遇,凸顯自身辦學優勢和特色。建議制定地方高水平大學整體性提升國家規劃﹔賦予地方高水平大學在博士點申報及國家級平台建設上一定的自主權和通道﹔鼓勵地方高水平大學在相關入選學科建設上建立發展特區,在人才培養、人才引育等方面探索體制機制創新。

  ——蔡榮根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大學校長)

  高校強化有組織科研,對於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有著重要意義。建議高校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機制改革,建立校級層面的有組織的科研工作指揮機制,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從基礎研究突破到產業化應用的轉移轉化速度。同時樹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科研評價導向,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重大任務攻關。

  ——張曉宏代表(蘇州大學黨委書記)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我們要更加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努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畫卷。近年來,鹽城市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堅持全鏈條保護、全要素發力、全市域提升,加快形成與現代化要求相匹配、濱海性特征相協調、城市品質相適應的空間格局。

  ——周斌代表(江蘇省鹽城市委書記)

  要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促進養老服務業與教育培訓、家政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養老服務上下游產業配套﹔完善銀發經濟標准體系,提升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出台相關支持政策,大力發展醫養護理人才﹔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打造老年宜居環境。

  ——楊軍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市長)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樂山市是四川晶硅光伏產業的主要聚集地。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出台晶硅光伏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先進值指導意見,在宏觀調控產能和產業布局中,按生產工藝、技術指標先進性進行區分。同時,在產業布局、創新平台、電力政策等方面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

  ——陳光浩代表(四川省樂山市市長)

  守護綠水青山,收獲金山銀山。赤水河作為長江上游一級支流,對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意義特殊。昭通市扛實源頭責任,因地制宜系統施治,推進赤水河流域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要通過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不斷挖掘赤水河紅色文化和綠色山水旅游資源,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蘇永忠代表(雲南省昭通市委書記)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人民法院要深入踐行嚴格司法、能動司法理念,用足用好懲罰性賠償制度,全面釋放司法保護對創新創造的激勵推動效能。聚焦前沿、突出重點,瞄准高科技高質量高潛力,切實加強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全力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鞏富文委員(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隻有搶佔科技制高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才能突破“卡脖子”問題,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布局重點領域的材料研究與應用,聯合其他科創平台進行專項攻堅。要加快建設國家級的重大創新平台和人才中心,發揮好人才集聚效應。要持續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領域的政策、資金與人才支持,探索欠發達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新途徑。

  ——齊濤代表(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黨委書記)

  我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體制機制亟待健全。要進一步研究出台系列鼓勵戰略性礦產勘查投入的保障性舉措,探索建立戰略性礦產勘查投入折抵礦業權出讓收益的具體管理辦法,設立地質勘查專項貼息貸款等。同時推動建立專門風險勘查基金,出台稅收加計扣除等鼓勵性財稅政策。

  ——盧進委員(中國黃金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僑團、華媒、華校在國際傳播領域發揮著獨特作用,要加強組織引導工作,充分發揮僑團、華媒、華校的作用。聚合僑團力量,拓寬內容來源渠道,豐富優質內容供給﹔技術賦能華媒,搭建精准傳播渠道,從技術共建、內容共創等方面下功夫﹔助力華校轉型,加強海外華文教育,幫助海外華校向線上線下一體的數字化國際化教育平台轉型升級。

  ——呂濤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深度國際》制片人)

  數字媒介技術極大提升了藝術的傳播推廣,拓展了觀眾群體,產生良好社會影響。在用好既有傳播渠道的同時,專業文藝院團要主動擁抱互聯網,秉持開放包容心態,精心挑選名家名作,研究當代審美需求和傳播規律,在網絡視聽陣地奏響傳統藝術之聲、展示傳統藝術之美。

  ——姜克美委員(中國廣播藝術團胡琴演奏家)

  (本報記者丁雅誦、王崟欣、劉雨瑞、金正波、吳月、鄒翔、王丹、吳君、王明峰、龔仕建、楊文明、張明瑟整理)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