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三杯咖啡,講述一段屬於孟連的“香味記憶”

尹馨
2024年01月11日14:2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官勇對於第一杯咖啡的記憶,是20世紀90年代印有外文的塑料包裝、煉乳結晶帶來的奶味和在速溶咖啡粉中佔據了“半壁江山”的糖。

“像是一杯甜膩的東南亞風情的飲料,咖啡的原味反而沒那麼明顯。”但就是這個味道,深植於記憶深處,成為官勇與咖啡緣分的開始。

如今,已成為“曼連咖啡”品牌創始人的官勇,在雲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開了咖啡館和咖啡烘焙工廠,並擁有了自己的庄園——來珠克咖啡庄園。記憶中的糖、奶、煉乳被慢慢放下,他端起杯子,裡面是一杯純粹的、代表著“精品”的咖啡。

【圖3】官勇在咖啡晒床前忙碌。人民網記者-蔡樹菁攝

官勇在咖啡晒床前忙碌。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熱愛,走在時代之前

官勇接觸咖啡行業的理由很簡單,一邊是新奇,一邊是熱愛。

20世紀90年代末,孟連邊民互市活躍,新鮮事物不斷涌現。官勇開過電腦培訓班、做過網站、賣過玉石,最后在咖啡前面停下腳步。

孟連充足的陽光、豐沛的雨水、恰到好處的濕度及較大的晝夜溫差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咖啡均勻飽滿、光澤鮮亮、濃而不苦、香而不烈、油脂豐厚、果酸味濃的獨特風味。作為全國小粒咖啡重點產業基地縣之一,孟連縣1958年開始試種咖啡,到1988年起走上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種植之路。

“當地種咖啡的人多,但喝咖啡的幾乎沒有。”官勇回憶,在當時多數人的認知裡,咖啡只是一種初級農產品,廉價而雞肋。咖農日夜辛苦勞作,和咖啡所代表的“小資”“格調”等標簽相距甚遠。

就連官勇自己,也是因一次孟連中緬街趕集的機會,才從一杯速溶咖啡裡喝出對生活的另一種詮釋。

出於喜好,1999年官勇在孟連縣城開了一家名為“冰語”的咖啡屋,不大的店面,放置了幾把休閑椅,可供客人小憩。來自老撾或越南的速溶咖啡,沖泡后再加上冰塊,構成了很多孟連人對“喝咖啡”的初次記憶。

【圖4】晒床上正在晾晒的咖啡豆。人民網記者-蔡樹菁攝

晒床上正在晾晒的咖啡豆。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轉變,從一杯曼特寧開始

2011年,官勇偶然間步入省會昆明翠湖邊的一家咖啡館,見到全新的咖啡萃取機,知道了一種名為“現磨咖啡”的品類。

當深褐色的豆子在機器的嗡嗡聲中粉碎,混合著花果的香氣慢慢充盈鼻腔,“那是我第一次喝到真正‘好喝’的咖啡,操作有嚴格的規范,沖泡出來的香氣有層次。”

新一輪的探店之旅由此開啟。官勇以昆明文林街為中心,每天要走幾公裡,看見咖啡館就進去品嘗,有時一天要喝三四杯咖啡。

他想,不如自己烘咖啡豆。

不懂專業知識,也沒有專業設備,他在店裡看別人烘焙,回家自己用鐵鍋炒。

由於技術不過關,他差點把家燒起來,炒出的咖啡豆顏色有深有淺,“簡直難以下咽”。

越是失敗,官勇就越想証明自己能做好。后來,他從網上購買了手搖咖啡機,購買咖啡種植的書籍,上網查看各種攻略,甚至為了了解市場去研究專業機構的數據。系統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他也在了解年輕人的喜好,評估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

2013年,官勇在孟連縣城開了兩家咖啡館,並創立“曼連咖啡”品牌,同時在芒信鎮芒卡村賀基村民小組開辟咖啡種植基地,採取生態復合種植模式,建設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探索種植綠色、有機咖啡。

“從自發愛好到標准化操作,加工出來的咖啡更好喝了,品質控制會更穩定。”為了打造一條專業的咖啡生產加工鏈條,官勇邊學習邊嘗試,抓住一切機會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參加培訓班。粗略計算,他多年來單是參加各類專業培訓、考証就花費了20多萬元。

“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最后會帶動業務的提升,這是一筆無形資產。”他說。

【圖2】森林中的咖啡晒床。人民網記者-蔡樹菁攝

森林中的咖啡晒床。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精品,喝出“孟連味道”

2016年后,國內咖啡比賽數量逐漸增多,年輕人開始喜歡用一杯咖啡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精品咖啡也開始崛起。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孟連縣發揮好產區優勢,主動適應新市場、新消費場景需求,逐步構建起咖啡全鏈條生產加工體系,打造了一批優秀企業和本土品牌,精品咖啡產業發展初見成效。

經過數年的發展,官勇的孟連曼寧咖啡有限責任公司逐漸成為集咖啡種植、收購、初加工、深加工、銷售、文旅游學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型企業。目前,公司有1530畝種植基地,建成330畝水肥一體化新品種咖啡基地,咖啡精品率達到81%。

官勇敏銳地感知到,本土咖啡的“春天”要來了:“新的賽道上,孟連咖啡人想把咖啡做好,講好孟連故事,展示‘孟連味道’。”

【圖1】來珠克咖啡庄園裡的森林咖啡館。人民網記者-蔡樹菁攝

來珠克咖啡庄園裡的森林咖啡館。人民網記者 蔡樹菁攝

官勇將一個廢棄小學進行改造,籃球場變為咖啡晒場,教室成了咖啡初加工場地,並用當地山脈的名字“來珠克”為這個新的咖啡庄園命名。

庄園裡新建了精品咖啡鮮果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由原來的7噸提升到了35噸,每產季可處理1350噸鮮果﹔建成咖啡烘培、挂耳等精深加工生產線,“德熱296”“德熱132”等雲南本土咖啡種苗成了“明星品種”。2022至2023產季,公司發放鮮果款650萬元,覆蓋群眾86戶286人,帶動群眾戶均增收7.56萬元。線上自營店、直播帶貨等新業務的開展拓寬了銷售渠道,目前實現線上直播帶貨銷售額400萬余元。

2023年,來珠克精品咖啡庄園又迎來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造升級,森林咖啡館依山傍林而建,水景廣場、民宿和森林溫泉泡池豐富了庄園的旅游業態,眾多咖啡愛好者、從業者到產區進行研學,預計全年可接待游客3萬余人。

官勇還是會像多年前一樣,工作之余端起一杯咖啡,站在山邊審視著庄園裡鋪滿咖啡鮮果的晒床。不同的是,現在他喝咖啡不加糖、不加奶,杯子裡隻有如同琥珀般清透的深棕色。那混合了黃糖、樹莓、巧克力等多種滋味的醇厚香氣裡,承載著他對咖啡的全部熱愛。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