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愣頭青年”進老村

2023年12月20日08:3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一群自稱為“愣頭青年”的年輕人,在雲南省安寧市龍山村實施建設的“BCC龍山有氧計劃”藝術園區,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前來打卡,使寂寞的老村變得越來越熱鬧。圖片①④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攝,圖片②③⑤由受訪者提供

  這兩天,雲南省昆明安寧市龍山村的BCC龍山有氧計劃藝術園區裡的樹木,都穿上了自己的“毛線褲”。每條“毛線褲”都色彩斑斕,上面還裝飾著彩色的聖誕樹、可愛的小背包、軟軟的派大星、黑白分明的眼睛和漏風的哈哈嘴……這些“萌萌怪”的“毛線褲”,來自BCC龍山有氧計劃藝術園區策劃的展覽《展個毛線》。策展人呼吁,“准備好心情和相機,奔向毛茸茸的龍山”。

  BCC龍山有氧計劃其實是一群自稱為“愣頭青年”的年輕人,到龍山村實施的一個鄉村振興文旅項目。

  “鄉村要發展,首先要被看見。”BCC龍山有氧計劃主理人劉禹彤說,“山村那麼多,不是每一個村都能被看見。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龍山村被看見。”

  “村長”和一群創業青年的合作

  8月17日,當BCC龍山有氧計劃駐村青年招募令發出之時,龍山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組長李永華在村裡的一處牆壁上,第一個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按照招募令的約定,他將和其他駐村青年一起,用10年時間,幫助龍山村發展。

  實際上,在過去的10年,李永華一直是龍山村發展的帶頭人。

  位於安寧市溫泉街道、海拔2538米的龍山村,隻有93戶293人。隨著年輕人逐漸外出打工,龍山村變成了一個空心村。

  為照顧年邁的母親,2008年,外出打工10多年的李永華回到龍山。

  李永華是開著車回來的。上山的路塵土飛揚,坑坑窪窪,村民們仍種植著洋芋、麥子、玉米等傳統作物,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收入低。李永華心裡一陣陣酸楚。

  2010年,李永華被村民推選為龍山居民小組組長。從那年開始,被大家叫作“村長”的李永華開始帶著村民修建進村的道路,從山下到村裡不到20公裡山路,修了近10年。“每年有錢了就修幾十米,2019年才全線貫通。”李永華說。

  生產生活用水問題10余年來也在持續完善。

  龍山是安寧海拔最高的地方,受干旱影響嚴重。過去靠發電機抽水,發電機的柴油要靠人背著走幾個小時送到集水點。2012年,溫泉街道投入400萬元,在龍山打了一口320米的深井,安裝了抽水站,鋪設了水管管道,讓村民們用上了自來水。但由於地勢較高,李永華仍然將用水作為村中最大的民生事務之一,除了每家每戶的小水窖,去年,又修建了高位水池和水窖,解決全村干旱之年生活生產用水困難的問題。

  多年來,李永華帶領老百姓種植瑪咖、白芨、重樓、黃精等中草藥,使農戶僅此一項,每年的收入就上萬元。

  作為當地的文旅產業拓展區,2021年,溫泉街道辦事處修建了龍山登山步道,森林茂密的龍山被越來越多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口口相傳,這段路被不少人認為是“昆明周邊基礎建設最完善的步道”。

  2022年12月的一天,當劉禹彤和她的創業團隊登上龍山時,他們被推開門就能看見山、森林、雲海的龍山村迷住了。

  他們向李永華提出通過在村裡建一個藝術園區吸引青年人返鄉的想法,這正是李永華一直以來的憂慮:由於村裡的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當游人有餐飲、休閑、住宿的需求時,以老年人為主的龍山村顯得力不從心。

  但是,剛開始,李永華並不相信這群年輕人能做成事。然而這些“愣頭青年”卻一腔熱血,他們下田幫村民摘辣椒、挖洋芋,挨家挨戶走訪村民,了解村民的需求,策劃讓村民增加收入、得到更多實惠的活動。

  經過數月的觀察,經驗老道的李永華決定同這個擅長文化創意和傳播的青年團隊合作,在此之前,他拒絕了不少投資人。“因為他們的開發規劃並沒有把村民的利益放進去。”

  用心做好每件小事

  10月1日,經過100天的努力,這個青年團隊將一所租來的農舍,改造成了BCC龍山有氧計劃藝術園區。開業那天晚上,他們在園區的空地上,為村裡的爺爺奶奶放了一場煙花。那些坐在前排的老人,是第一次在自家門口,參加專屬的煙花晚會。

  自從駐村以來,這個青年團隊就和村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吃兩頓飯。在他們看來,要讓村民接納,要融入村庄成為新村民,就要遵守龍山的規則,尊重它的傳統。

  他們還定了一個原則:不和村民爭利益。藝術園區隻提供咖啡﹔餐飲要麼到農家樂,要麼到由爺爺奶奶做飯的“有氧食堂”,價廉物美,既解決了游客的吃飯問題,又讓村裡的老人有事可做,有錢可賺。

  為增加村裡農家樂的客流量,他們免費為所有農家樂制作宣傳招牌,免費為他們拍視頻、寫文案、做宣傳。

  中秋節前夕,他們將自己親手制作的、包裝精美的冰皮月餅,挨家挨戶送到爺爺奶奶手中﹔重陽節來臨,青年們請來理發師、攝影師,給爺爺奶奶們剪發、照相。這些山裡的老人,有的是第一次拍照,他們有些緊張,但笑得很燦爛。

  BCC龍山有氧計劃藝術園區裡停放著的一輛黃色小電動車被稱作“小黃”。他們給“小黃”貼上有個性的膜,車頂加上星空燈,帶著改造后的“小黃”到音樂節、市集上擺攤賣咖啡,“小黃”不僅促進了他們的擺攤事業,還成了“流動的招商局”,讓不少人看見了龍山村。

  這一“龍山最靚的仔”,也是龍山的快遞車。每天駐村青年都會下山為村民取一次快遞,送到每家每戶﹔有時也會從城裡幫村民帶回一些他們需要的藥品、生活用品等。

  年輕人來駐村 八方齊支持

  BCC龍山有氧計劃開業以來,龍山村發生了許多過去未發生的事情:首期招募的2000名有氧體驗官,成為龍山村的傳播者。社群活動山間瑜伽,讓一些熱愛瑜伽的朋友在龍山這片自由的靜寂之地,享受自然的滋養﹔展覽《展個毛線》,讓編織愛好者用再普通不過的線團,在每棵樹上編織各自的奇思妙想,把鄉村的樹變成了裝置藝術﹔村民們響應這群年輕人號召,開辦了“龍山集市”,使龍山的洋芋等農特產品銷量增加。

  9月1日,在第十屆大理國際影會上,主辦方給BCC龍山有氧計劃提供了一個免費展覽,展出了龍山村20張老照片、93張鄉村攝影和4個視頻影像。這個更像“大型PPT現場”的展覽和其他攝影展有些不搭邊,但主辦方認為“要給創業青年一個露臉的機會”。這一展覽,吸引了40多名攝影人來龍山拍攝。

  “向山出發·穿越美麗鄉村”龍山登高活動,是安寧市近年來備受歡迎的戶外運動。今年10月,溫泉街道辦事處將有上千人參加的這一活動,交給BCC龍山有氧計劃來策劃執行,當天,包括救援、醫療、基層干部、森林防護員在內的上百人為活動提供了志願服務。

  “因為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使我們得以完成鄉村與外界的對話,讓龍山通過各種形式被看見。”劉禹彤說。

  作為“青年共創行動”的一部分,BCC龍山有氧計劃在建設之初,就向社會公開招募駐村青年。24歲的彭柳和22歲的曲岩是最早加入的駐村青年,他們都曾經是政府部門的基層工作人員,“因為想換一個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今年,他們辭去公職來到龍山,分別管理園區的前廳和后廚。駐村以后,曾經的基層工作經驗,使他們更容易與村民相處,知道如何化解一些小矛盾。在這裡,他們共同的感受是“放鬆”。

  BCC龍山有氧計劃也向社會招募義工,消息自10月26日發出后,有1000多人前來報名。

  “當我們重新思考青年與鄉村的關系時,我們希望它不是一次簡單的網紅打卡與拍照、一次蜻蜓點水式的觀光與被觀光、一種消費與被消費。”劉禹彤說,我們希望更多青年力量,以各自擅長的方式參與到鄉村的建設中。當然,自由的背后有孤獨,詩和遠方的背后是諸多不便,田園生活雖然美好但也有孤寂乏味的時候,讓青年與鄉村的價值實現雙向流動,就要讓青年有成就感。

  BCC龍山有氧計劃藝術園區開業近3個月以來,實現了他們當初的承諾:增加業態,帶來流量。

  11月13日,BCC龍山有氧計劃向村民發放了第一次創收款,這是10月份經營農家樂、有氧食堂以及接送游客的汽車接駁等項目的收益金,其中農家樂收益最多的一家達2500多元﹔不久前,BCC龍山有氧計劃與有57個門店的雲南咖啡連鎖品牌幸也精品咖啡牽手,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鄉村合伙人。近3個月來,龍山村的人流量不斷增加,平均每天500多人,周末上千人。

  當有人問為何取名“BCC龍山有氧計劃”時,劉禹彤解釋說,鄉村就像氧氣一樣,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我們這群愣頭青年走進鄉村,與鄉村產生鏈接與共情,希望用新農人的方式解鎖鄉村,講述一個用魔法打敗魔法的故事。”劉禹彤說。(張文凌)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