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歷史長鏡頭中一個個鮮活的人,詮釋《何以中國》

2023年12月15日08:1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歷史長鏡頭中一個個鮮活的人,詮釋《何以中國》

  《何以中國》裡,胡歌飾演懸泉置嗇夫弘。片方供圖

  當你游覽一座博物館,翻開歷史書時,你會被怎樣的時刻戳中?

  一個個真實存在過的人,他們於這世間留下過的鮮活痕跡,會給千年后的我們帶來莫名的觸動。他們曾經存在,他們構成了歷史長河。

  最近,由國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廣播電視台制作出品的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就通過鮮活的方式,生動詮釋了這厚重的4個字“何以中國”。

  《何以中國》紀錄片開篇,借著使臣、將軍、和親公主、普通士兵等不同人的眼睛和腳步,深刻闡釋了秦漢大一統在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等各領域的實現。

  安陸城外“睡虎地”四號墓裡的一封家書,讓你猛然窺見2000多年前秦國普通士兵“黑夫”和“驚”對家人的牽挂。“艱險歲月裡,為己即是為家,為國亦是為家。”“身處生死瞬息的戰場,這些瑣碎的牽挂才是戰士們心裡最堅強的鎧甲。”旁白這樣說。

  他們寫下家書的兩年后,公元前221年,秦掃六合,完成廣闊疆域的統一。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使臣陸賈從長安出發,攜帶著漢朝預備封授給南越王的印綬,前往番禺,勸服南越王趙佗臣服漢室。如今,南越國宮苑遺址沉睡在廣州的鬧市之下,人們可以想象當年華音宮畔的曲流石渠,感慨歷史每一次的柳暗花明、峰回路轉。

  在漢朝疆域的西邊,亙古不變的大漠風沙,記下漢張騫出使西域的足跡﹔鐫刻著衛青、霍去病遠征漠北,封狼居胥的豪情壯志。

  你看,我們今人驀然回首,與古人遙遙“對望”的這一刻,中間是萬年時空,千裡江山。

  置於更遼闊的時間尺度,普通個體的存在也顯露出特別的意義。

  《何以中國》紀錄片分《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8集。中國“千裡江山”不同區域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最終抵達“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都會在《何以中國》中一一呈現。

  據介紹,《何以中國》由中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任學術總顧問,近百位中國考古學家組成陣容強大的專家顧問團。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評價該片:“既是萬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縮影,也是對百年中國考古學史的真摯紀念。”在他看來,這部紀錄片是“一部影視化形式的早期中國文明簡史”。

  《何以中國》總導演干超提到,“透物見人”是該片一大特點,即以大量的考古成果和文物組合,通過影視化敘事,描繪更為具體有溫度的先人所處時代的社會面貌。

  《何以中國》第一期《秦漢》的影視化演繹部分,出現知名演員胡歌的面孔。他飾演的這個角色,是一個歷史上的小人物——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的嗇夫弘。胡歌演繹過程中,這個角色沒有台詞,隻有動作和目光。

  這個普通小人物意味著什麼?紀錄片開播時,胡歌發了一條微博說:“嗇夫弘在懸泉置任職的18年,見証了無數生死往來。秦漢時期每一個鮮活的人,在山河湖海間努力經營著自己的一生,慢慢壘就了矗立歷史長河中的巍巍王朝。”

  位於現在距離敦煌市區60公裡的柳格高速南邊,你可以找到懸泉置。連綿大山之下,這裡顯得非常孤獨。

  網友說,嗇夫弘就是一位“絲路古道上的基層干部”。他是這處郵驛機構存在的前后數百年時間裡任職最長的一個吏卒。他在18年的迎來送往間,為都護、使者、公主、將軍、列侯們傳過無數封信,准備過無數次行程所需的馬匹與糧草。

  嗇夫弘曾經送出一封信,之后他和后人都見証到該信的分量:和親的解憂公主晚年從烏孫歸漢。離家50年的大漢公主,已在西域看過了近兩萬輪的日升月落,古稀之年才踏上歸途。

  “從赤谷城到懸泉置是1273公裡,從懸泉置到長安城是1372公裡。”在片中,胡歌飾演的這位懸泉置吏卒,默默凝視著回家的解憂公主,眼裡似有萬千情緒。

  嗇夫弘曾守候在這樣一個“中間點”見証過歷史,而我們如今也凝視著這個普通人,在歲月裡散發著屬於他的光亮。

  《何以中國》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發現,講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歷程和中華文明起源及早期發展故事,從歷史的長鏡頭中探尋中華文明形成、發展、壯大的客觀規律和內生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胡歌飾演的嗇夫弘全身裝束都按西漢陶俑制作,所書寫的漢簡以及使用的毛筆、書刀等均按照考古實物一比一復原。

  很多觀眾好奇為何胡歌頭戴“小紅帽”?紀錄片《何以中國》執行總導演魏國歌在“導演筆記”裡給出了解釋:這種樣式的冠從秦至西漢晚期都是比較常見的。“咸陽楊家灣西漢陶俑的帽子其實也是紅的,只是氧化了看不太出來,徐州北洞山報告裡是‘絳紫’,即暗紫中略帶深紅的顏色。西安郵電大學長安校區附近出土的陶俑中仍保持著清晰可見的紅色。”

  而紀錄片用影視化演繹陸賈趙佗對飲談天場景時,背景出現了可愛的梅花鹿,引起了觀眾的注意。魏國歌說,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南越國宮署遺址時,在曲流石渠和蕃池都發現了梅花鹿的骨骼。“編號084的南越國木簡則記載,一個人飼養鹿的行為操作不當,導致苑中的鹿死去且腐爛,此人因此受到了斥責。這枚木簡與南越國宮苑出土的梅花鹿骨互相印証,表明南越國宮署的御苑中飼養了鹿。”

  據介紹,在國家文物局的專業指導和資源支持下,《何以中國》共拍攝全國考古遺址、博物館等點位230余個:“崇龍尚玉”紅山文化遺址、“文明聖地”良渚遺址、“華夏主脈”二裡頭遺址、“商邑翼翼”殷墟遺址、“古蜀之光”三星堆遺址……足跡遍布全國,跋涉超過4萬公裡。

  宏大的敘事與微觀的場景復原,體現了考古見微知著的學科研究優勢。與此同時,也讓觀眾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清晰感知到,是歷史中一個個鮮活的人,共同詮釋了“何以中國”。(沈杰群)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