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南極考察丨揭秘羅斯海新站:極端環境中的極致建筑

2023年12月10日08:53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建設新考察站是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的突出亮點。

選址有哪些考量、新考察站“新”在何處、施工面臨哪些挑戰……來自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的羅斯海新站建筑設計師祝賀,在“雪龍2”號上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一一揭秘。

2023年12月7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開展卸貨作業。新華社記者 周圓 攝

科學價值主導選址工作

南極考察,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位於羅斯海區域的新站是我國第5個南極考察站。

祝賀介紹,新站最終落子於羅斯海的恩克斯堡島,西鄰南森冰架,東瀕終年不凍的特拉諾瓦灣冰間湖。獨特的區位和環境有助於開展多圈層、多學科的觀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

“選址工作需要綜合考量科學價值、氣候特征與場地條件、后勤可達性與未來拓展性等多方面因素。”祝賀曾隨我國第33次南極考察隊考察,參與完成優化選址工作。他表示,各種因素中,科學價值無疑是南極考察站的重要支撐目標和選址的必要因素。

風環境是選址需要重點考慮的另一因素。“南極建筑需要著重考慮風荷載和積雪影響。”據祝賀介紹,考察站的規劃布局和建筑形態綜合考慮了主導風向、地形因素及洋流走向。主體建筑位於完整基岩之上,長軸保持與主導風向一致,底層架空,通過預應力岩石抗拔錨杆將建筑牢牢地錨固在地面。

此外,岸線平緩,可達性較強﹔地勢開闊,具備未來拓展條件﹔300公裡內存在多個考察站,具有一定應急救援能力……“新站站址經過多年考察、多方論証,可以說恩克斯堡島在選址的諸多方面都頗具優勢。”祝賀說。

2023年12月3日,“雪龍2”號為“天惠”輪破冰引航(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祝賀 攝)

集約高效、綠色低碳、智能先進

新考察站是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后,我國在南極建設的第3個常年考察站。新考察站“新”在何處?祝賀給出的答案是“集約高效、綠色低碳、智能先進”。

——集約高效

效果圖上,新考察站主樓由中央環廊和東西兩翼構成,呈南十字星造型。各功能區高度集成、彼此銜接。

“設計時,我們考慮到當地高寒、強風、輻射等特殊的惡劣環境,建筑採用了集中式形態。考察隊員生活、工作、交流等日常活動完全可以在一體式主樓裡進行,除必要的野外工作,可以做到足不出戶。”祝賀說,集中式建筑能使佔地面積最小化,降低對南極環境的擾動。

主樓內部採用了模塊化設計,模塊化率達到45%,主要包括16個越冬宿舍單元、26個度夏宿舍單元以及各類辦公室、實驗室等。模塊中大部分室內固定家具、設備及管線都在工廠預制,大大減少現場工作量。

在內部空間,“考慮到機械振動、噪聲干擾、空氣質量、封閉性環境的心理影響等,我們針對性地設計了解決方案”。祝賀以緩解考察隊員心理壓力為例,建筑內裝採用明快的色調、溫暖的木質表面﹔設置植物溫室,屋內變得綠意盎然﹔餐廳落地窗面向海灣,隊員可以欣賞絕佳的南極風光。

——綠色低碳

“綠色考察”理念貫穿新站設計、建設全過程。

祝賀說,新站以被動式建筑技術應對極端環境﹔採用可再生能源和傳統能源相結合的能源系統,優先採用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設計方案中,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佔比超過60%”。

此外,新站根據功能分區的使用特點,分別對越冬、度夏區域實行獨立能源供應,根據工況狀態靈活設置和調節。度夏宿舍及海洋實驗室在冬季無人狀態下僅維持值班溫度,降低能耗。

——智能先進

在祝賀看來,近些年來,建筑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等相關領域發展,支撐新站設計得更智能和安全。

新站採用了數據化、自動化、無人化、遠程化運營系統。此外,新站還集成了微電網監控、能量管理平台等先進技術。“這是微電網跨技術領域、多系統協調集成的南極考察站綜合應用示范項目。”祝賀說。

安全方面,採用輕質高強的建筑技術與材料,可以抵抗零下60攝氏度的超低溫和海岸環境的強腐蝕﹔智慧火眼消防系統,10秒內精准識別,快速響應。

2023年12月7日,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開展卸貨作業。新華社記者 周圓 攝

建設施工頗具挑戰

當前搭載新站建設隊員和建站物資的“雪龍2”號和“天惠”輪已經抵達羅斯海區域,正在開展卸貨作業。

“新站建設施工頗具挑戰。”在祝賀看來,南極環境惡劣異常,建設窗口期短。由於南極大陸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氣沿著南極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沖下來,便會狂風大作,形成南極內陸典型的“下降風”。新站所處區域位於下降風盛行區間內,給工程建設帶來很大難度。

約100名建設隊員、約9300噸建設物資,人員、材料和機械的協同是建設過程中的又一大挑戰。對此,考察隊多次專題討論、修改完善卸貨方案,按照“先生活保障、后施工生產﹔先主樓、后后勤”的原則,將卸貨任務細化到每一環節。開展大規模建設物資卸運和人員登陸工作的同時,還將開展新站鋼結構搭建。

設計藍圖正落地為實體建筑。2個月后,新站將矗立於恩克斯堡島。

“面對極端環境,我們從考察隊員的實際使用需求出發,根據現場水文地質條件,結合工程技術的現實考量,設計出了極致的建筑。”祝賀相信,新站一定會為中國人更好探索南極打下堅實基礎。(周圓)

(責編:木勝玉、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