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葉聖陶:因材施教 潤物無聲(家風家訓)

谷 敏
2023年10月31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葉聖陶:因材施教 潤物無聲(家風家訓)

  葉聖陶是中國現當代卓越的教育家、文學家與出版家。1894年,葉聖陶出生於江蘇蘇州,他的父親葉鐘濟是一名賬房先生。葉鐘濟薪水不高,勉力養活全家七口人,但他仍盡自己所能,多帶孩子外出游歷。他希望葉聖陶不要“死讀書”,在注重學業的同時也要了解社會現實。

  1912年,因家庭貧困,葉聖陶中學畢業后就參加工作。他在各類學校擔任過教職,也做過圖書和雜志編輯,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等職,對教育學有持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

  葉聖陶認為,工業是把原料按照規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設計的產品,而教育業近似於農業,是把種子種到地裡,給它創造充分、合適的條件,讓它自己發芽生長、開花結果。教育業之所以與農業相似,是因為工作的對象都有生命,都存在相對獨特的成長規律。誰要是將受教育的人當成“沒有生命的泥團”,不懂得把握規律,就注定會失敗。

  葉聖陶有3個孩子,分別是長子葉至善、女兒葉至美、幼子葉至誠。葉至善年幼時成績不好,小學曾留級,初一又有多門功課不及格。葉聖陶並未因此對他發脾氣,而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及時將他轉入一所更適合他的中學,並鼓勵他發展興趣愛好。在父親的包容和引導下,葉至善未因成績不好而消沉,在學習之余,熱愛養蠶,喜愛音樂,觀察學習工匠制作器物,曾按照圖紙自己安裝過一台礦石收音機。

  葉聖陶還認為,教育孩子既要嚴謹認真,也要講究方法,“枯坐聽講”並不可取。為幫助孩子們提高寫作水平,葉聖陶在晚飯后將3個孩子聚在一起,當面修改他們的作文。在這個過程中,葉聖陶和孩子們一起“商量著共同改”。3個孩子各據桌子的一邊,眼睛盯著父親的筆尖,你一句、我一句,和父親熱烈地討論著。葉聖陶一邊看孩子們的習作,一邊向他們提問:這兒多了些什麼,這兒少了些什麼,原本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表達不出來……每改完一段,葉聖陶都會朗讀一遍,看看改過的文章是否通順。孩子們也會跟著父親默誦。葉至善回憶,自己和弟弟妹妹都很樂意參加這種“生動活潑的訓練”,幾乎每星期都能交一篇習作給父親。這些習作不僅記載了他們的成長印跡,也見証了葉聖陶“啟發式教學”等教育思想在家庭中的運用,后來結集出版。

  幾十年后,已長大成人的葉氏兄妹難忘當年與父親圍桌改稿的溫馨場景,重新開始寫作,寫畢仍邀請父親修改。這些文章1984年匯成《未必佳集》出版,書名意為勉勵自己“永遠不要自滿”。

  葉聖陶一直把“做人”當作教育的主要目標,認為關鍵是“養成好習慣”。孫女葉小沫回憶,葉聖陶常在家中強調,凡事要盡量為他人著想,例如寫信時要為收信人著想,收信人想知道的事情不要漏掉﹔信封上一定要把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寫清楚,方便郵遞員投遞……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葉聖陶不厭其煩地提醒家人,務求做到“習慣成自然”,讓孩子們一輩子都能從中受益。

  葉聖陶的3名子女繼承父親的文脈,后來都從事編輯工作:葉至善曾任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葉至美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台英文編輯,葉至誠曾任《雨花》雜志主編。回憶成長歷程,葉至善寫道:“父親的關心和教育似乎是無形的,像空氣一個樣﹔我無時不刻在呼吸,可是從沒想到,自己生活在空氣的海洋裡。”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