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黨支部裡的“老少配”

“學了這個專業,我對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運作、村務管理以及一些政策法規有了更深的認識,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1988年出生的李玲,參加了縣裡組織的村(社區)干部能力素質和學歷水平提升行動計劃大專班,就讀農村行政管理專業,再過一年就要畢業了。“真的很感謝組織給我這個提升自我的機會。”李玲在電話裡向記者感嘆。她真正的身份要介紹一長串: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沙河鄉允俸村水稻、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
“再過1個多月,我們合作社的馬鈴薯就要開始種植,選擇好的品種是關鍵。”當下沙河鄉允俸村的李宗強正為今年合作社的馬鈴薯種植做准備,他考察了大理、麗江等地,“通過考察,我們選擇了麗江的麗薯6號,計劃繼續全面推廣種植,今年的馬鈴薯的產量、品質和價格將會總體提升。”李宗強告訴記者,他對合作前景挺樂觀。
李玲和李宗強同屬於一個黨支部,一個是書記一個是副書記——馬鈴薯合作社和水稻合作社,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支部就建在合作社上。夏季水稻收割季節,記者走進他們合作社,新收的稻谷堆滿倉庫,無塵化加工車間剛改造完。“去年加工的大米兩個月前就賣光了,今年又要大干一場”,負責“看家”的合作社理事長俸光兵笑逐顏開。
在雙江,允俸村水稻、馬鈴薯種植農民合作社有影響力。合作社成立16年了,社員近兩千戶,總資產2700多萬元。有稻谷烘干加工設備、用無人機飛防打藥、水稻插秧機械化、測土配方施肥,連收馬鈴薯都用上了農業機械。若非親眼所見,記者都不敢相信這是在雙江。
2019年5月,合作社建立黨支部。李宗強是合作社“元老”,他2007年就任小組長,帶著群眾種馬鈴薯闖市場,風風雨雨一路走來,2015年光榮入黨,同年又成立水稻合作社。別的不說,全縣的一半馬鈴薯都是合作社銷售出去的。李玲年紀輕,在發達地區工作過,是返鄉創業青年。李宗強告訴記者:“李玲當書記我服,年輕人思路活,合作社一半的大米是她在門店和網上銷售的。”
雙江自治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王文虎也是個80后,他說:“黨建怎麼引領鄉村振興?在邊疆民族地區合作社是個好抓手,我們吸引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和新鄉賢回鄉村,給壓擔子,李玲、李宗強這種‘老少配’相得益彰,培養力度也大了。”
年輕人帶來新氣象。允俸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艾蕊夸贊:“村裡五個黨支部,合作社支部最活躍、愛學習。”李宗強感嘆,雖然入黨七八年,但加強學習不一樣,政策裡有商機有信心有思路。“比如黨的二十大報告裡說,要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這句話就很耐品”,他說:“內生動力要靠產業靠組織,咱們合作社空間大著呢!”在農業現代化的路上下力氣,合作社摸索出種植管理銷售“十統一”模式,讓社員馬鈴薯畝產值翻了一番多,一畝水稻的成本下降八九百塊,種糧食也能賺錢有積極性了。
李玲也是村裡合作社的“二代”。記者問:與老一輩比有何不同?她說:“先別說不同,得向老同志們學習,遇事多商量,年輕人的優勢是學習能力和視野思路,現在好好學習,圓滿完成‘雙提升’學業,擔起服務鄉村振興的重任。”
雙江自治縣圍繞領軍人才選育,全力實施農村“領頭雁”培養工程,打造“老少”優勢互補的人才隊伍,為推動合作社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撐。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成農業企業44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69個、家庭農場511個,李玲所在的雙江允俸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獲批雲南省唯一一個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組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