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守護“象”往的家園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兩頭野象在小河中玩耍。
西雙版納野象谷景區內,亞洲象在“食堂”享用美味。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戴振華攝
今年8月12日是第12個世界大象日。紀念日的設立,旨在呼吁人們關注身處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
2021年,在雲南棲息的野生亞洲象“短鼻家族”北上南歸之旅,引發全民觀象熱潮,立體展現了人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新圖景,生動介紹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樣本,讓世界看到中國多年來為保護亞洲象作出的努力。
一年一度的世界大象日來臨,各界目光再度聚焦亞洲象保護,呼吁人們積極行動,加強亞洲象保護的意識和行動,共同守護“象”往的家園。
探索科學有效的保護機制
作為亞洲現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陸生哺乳動物,亞洲象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物種,是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全球范圍內,野生亞洲象主要分布於亞洲的印度、緬甸、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中國等13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雲南,則分布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臨滄市。
20世紀60年代,雲南亞洲象種群數量僅有八十多頭,面臨著分布區狹窄、零散,棲息地質量下降,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等諸多問題,一度瀕臨滅絕。為保護亞洲象,1958年和1980年,雲南省先后建立了西雙版納和南滾河兩個自然保護區,讓亞洲象有了相對穩定的棲息地,至20世紀80年代末期,雲南亞洲象種群數量增長至180頭左右。
2001年,雲南省開始實施棲息地恢復改造試點。2019年編制了《亞洲象棲息地生境保護與恢復實施方案》,持續加強棲息地保護與修復。目前,在亞洲象主要分布區,雲南已建立起11個自然保護區。
亞洲象“伴人而居”的屬性,對保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促進人象和諧為目標,1992年雲南省在全國率先實施野生動物肇事補償,2010年探索建立野生亞洲象肇事公眾責任商業保險,2014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公眾責任商業保險覆蓋全省,對緩解人象沖突起到積極作用。
同時,以預警為重要手段,制定安全防范應急預案,開展種群活動監測預警、防象設施建設等工作,已實現人工監測、紅外相機監測、無人機監測等多手段同步監測體系,還建立起亞洲象監測預警微信平台、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等,實現監測預警信息的遠程接收、實時傳輸,利用專業軟件將無人機、高清攝像裝置採集的信息以及監測員反饋的預警信息實時傳輸回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進行匯總整理。在遭遇危急情況時,中心能及時、准確地鎖定目標區域,以便高效合理地制訂應急處置預案,大大提高亞洲象監測預警工作的科技含量。
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一系列搶救性的保護措施取得明顯成效,雲南省亞洲象種群的數量已超過300頭,並呈不斷增長態勢,種群結構健康、數量增長明顯、分布范圍擴大。
立足新發展階段,雲南省將創建國家公園作為保護亞洲象的一大有力抓手,更加科學規劃和建設亞洲象棲息地,為亞洲象營造足夠面積、高質量的家園。2021年7月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省政府組織召開了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座談會,高質量推動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爭創亞洲象國家公園被寫入2022年雲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序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創建工作。
為進一步研究論証亞洲象國家公園范圍和分區優化的科學性、合理性、必要性,近日,省林業和草原局在北京組織召開亞洲象國家公園范圍和分區優化專家論証會,對擬建亞洲象國家公園范圍優化、功能分區、天窗處理等情況進行論証。
“亞洲象國家公園的范圍和功能分區優化統籌考慮了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需要,兼顧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充分結合了亞洲象保護需求和活動規律,范圍優化合理,管控分區科學,能夠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相統一,促進人象和諧。”專家組在聽取匯報、查閱《亞洲象國家公園范圍和分區論証報告》《亞洲象國家公園涉及現有自然保護地斑塊調整及其他相關情況說明》等資料,經過質詢和深入討論后,達成一致意見。相關材料將在修改完善后按程序上報。
構建人象和諧的幸福家園
夏季的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勐養子保護區十分炎熱,伴隨著清晨鳥啼虫鳴,熱帶雨林迎來新的一天。清晨,亞洲象觀測保護小組的追象人岩罕陸帶上干糧,一頭扎進密林,又開始了一天的監測和巡護工作。
在勐養子保護區150余萬畝的熱帶雨林中,岩罕陸每天徒步10公裡以上,對野生亞洲象進行個體識別、生活習性觀察、圖片視頻資料採集、活動痕跡跟蹤等。“小短鼻”“大嚕包”“垂肉脖”……根據每個象群的特點,岩罕陸和其他監測隊員們給每一個大象家族都取了一個生動的名字。追蹤觀測時,無論遇到哪個象群,監測隊員們都能准確叫出它們的名字,還能准確預報野象出沒的時間、地點、種群、行走路線等,並及時有效處置。
在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境內,林業工作人員監測到一頭野象順利分娩,還拍到了呆萌幼象吃奶的珍貴影像。監拍畫面顯示,在一塊玉米坡地裡,3頭成年大象帶著4頭小象正在覓食,出生不久的幼象躲在象媽媽的胯下,正半蹲著吃奶,另一頭成年象寸步不離一同保護著象寶寶,場面十分溫馨。待吃飽喝足,象寶寶便在重重保護下遛彎玩耍。江城縣亞洲象監測員刁發興介紹,小象6月28日出生,目前身體健康。
在臨滄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連日來,研究人員則拍攝到野生亞洲象的“避暑模式”。象群在叢林中穿梭,因為天氣炎熱,象群時不時跑進水池中洗澡、降溫,豐富的食物來源和涼爽的水源,讓象群的“避暑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對此,有網友評論:“實名羨慕,在中國做一頭野生大象的快樂生活。”
無論是亞洲象悠然的生活場景,還是追象人孜孜不倦的密林穿行,都是彩雲之南人象和諧的生動點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在雲南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亞洲象的棲息地,人象和諧共處的故事一直在延續。在傣家人心裡,亞洲象是至高的吉祥物。每到年初,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人家還會舉行賧白象活動,邀請親朋好友跳起象腳鼓舞,歡慶、祈福。佤族的祖先與亞洲象早就建立了和諧友好的共存關系,並形成了保護大象的優秀生態文化,佤族貢象節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與保護亞洲象有關的民族節日……
“大象已經成了村民們生活的一部分。”從事野生亞洲象監測員工作5年來,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南邦河村勐主寨村民楊忠平相信,在科學合理的管護下,人和象一定能在同一塊土地上和諧共生。
立足多年的探索保護經驗,雲南省持續推進亞洲象保護工作。依托林長制工作機制,建立多部門協同的亞洲象保護管理體系,強化宣傳、林草、公安、民政、農業農村、應急、交通運輸等部門間的組織協調,加強人象管理,提高綜合管理效能,促進人象和諧。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融匯到每個具體行動、每項細微工作中,一條人象和諧共生的雲南保護路徑日益清晰、成熟。(記者 胡曉蓉 王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