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引水工程輸水工程完成開挖613.11公裡
佔施工總裡程755公裡的81.16%

人民網昆明8月11日電 (記者李發興)記者11日從雲南省“開好局、強信心、促發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在建最大引水工程——滇中引水工程自2018年開工以來,截至2023年7月底,累計完成投資754.13億元,水源工程已完成開挖工作,輸水工程完成開挖613.11公裡,佔施工總裡程755公裡的81.16%。
滇中引水工程是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水利部確定的172項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中的標志性工程之首。工程設計從雲南省麗江市石鼓鎮上游約1.5公裡的金沙江取水,由泵站提水至總干渠,之后由輸水工程自石鼓鎮開始進行自流輸水,途經麗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終點為紅河州,輸水線路全長約664公裡。
“滇中引水工程點多、線長、面廣,參建單位達80家,參建人員達2萬余名。”雲南省滇中引水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沈曉介紹,工程建設過程中面臨隧洞輸水世界最長、地下泵房世界最大、引調水工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直徑世界最大、提水泵站單機離心泵容量世界最大、提水泵站總裝機容量世界最大、地質條件在引調水工程中最復雜等六項世界之最挑戰,泵站設計制造難、深埋隧洞施工難、地下水處理難、破碎斷層穿越難、軟岩大變形應對難、應對地震防護難、岩爆危害處理難、有毒有害氣體排除難、地熱危害治理難、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制造工藝難等十大世界級技術難題。特別是控制性工程香爐山隧洞埋深超過1000米的洞段達22千米,最大埋深1450米,與13條活動斷裂(帶)交叉,圍岩性狀極差,具有地應力高、外水壓力高、地震烈度高,大斷裂活躍、地下水環境活躍的“三高兩活躍”特點,建設推進極為艱難。
沈曉介紹,去年以來,各級各部門和參建各方強化機制建設、深化專題研究、加大裝備運用、推進工藝創新,在奮力拼搏中攻克建設難題。持續發揮8位院士、1位大師、5位知名專家的工程專家委員會和全過程咨詢機構的作用,加強地下工程重大突水突泥災害防控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聯合26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對砂化白雲岩隧洞安全施工、軟岩大變形支護控制、隧洞突涌水(泥)灌漿加固等關鍵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已取得科技成果24項,達到應用推廣水平5類9項。組織參建單位自主研制世界最大直徑硬岩掘進機“雲嶺號”“弘毅號”和盾構機“龍祥號”,實現成功下線並運用於工程建設,引進RPD-108CBR多功能快速鑽機等新型設備提高施工效率,在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下取得了良好的隧道施工效果。大力開展“超前探測”“超前灌漿”“超前支護”“短進尺、快循環”等工藝工法創新,大力推廣超前物探、高壓擠密預注漿、宏禹AB型堵水加固型灌漿、讓壓錨杆/錨索工藝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已在麗江段香爐山隧洞、玉溪段小扑隧洞等重難點洞段建設中取得良好效果。針對隧洞軟岩大變形、白雲岩沙化、突泥涌水、活動斷裂等高風險不良地質洞段,強化地質超前預報、超前監測預警,累計完成專項超前地質預報90.7公裡,超前鑽探33.64公裡。
截至2023年7月底,滇中引水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54.13億元。其中,一期工程累計完成概算投資637.58億元,佔總投資825.76億元的77.21%,水源工程已完成開挖工作,輸水工程完成開挖613.11公裡,佔施工總裡程755公裡的81.16%(其中輸水建筑物524.79公裡,佔總長664公裡的79.01%)﹔二期配套工程累計完成概算投資116.55億元,佔總投資329.09億元的35.41%,累計完成管道安裝92.25公裡、隧洞掘進11.01公裡。
滇中引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引調34億立方米優質水到雲南中部地區,惠及國土面積3.69萬平方公裡、1100多萬人口,可有效緩解滇中地區城鎮生產生活用水矛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受水區內河道、湖泊生態及水環境狀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