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麻栗坡:稻魚共生 種養共贏

稻田養魚既能改善農田生態系統,也能增加糧食產量,實現魚米雙收。今年以來,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積極引導群眾發展“優質水稻+生態稻花魚”種植、養殖齊頭並進的產業模式,形成“稻養魚、魚養稻”的生態環境。
“稻田養魚”是一種稻魚互利的種養模式,具有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等特點,通過“以稻養魚,以魚促稻”的生態互利模式,稻田能夠為魚類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天然餌料,而魚類以稻田裡的虫子和雜草為食,既能減輕虫害和草害,產出的魚糞又可作為田間肥料。此外,魚兒游動會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增加水中的氧氣,有利於水稻生長。稻田裡產出的稻花魚品質優良,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市場青睞。目前,鐵廠鄉董渡村已建成一期標准化稻田魚示范基地200畝,投放魚苗10000斤。
稻田養魚項目實施后,進一步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后勁,村民也會越來越有干勁,實現增收致富。水田裡同樣一片“魚躍人歡”繁忙景象的還有猛硐瑤族鄉岩腳村。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水源豐富、水質適宜、土質肥沃、陽光充足,十分適合發展稻田水產養殖。此次岩腳村投放魚苗的稻田有100余畝,共投放4000斤鯉魚、鯽魚以及500斤黃辣丁,后續會增加投放的水產品種類,例如螃蟹、泥鰍、黃鱔、龍蝦等。稻田養魚是該鄉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產業興旺的重要一環。目前,全鄉共發展300余畝的稻田養魚,鄉級幫扶資金已經投入100余萬元。
截至目前,全縣11個鄉鎮適合稻田養魚的水稻種植面積共3654畝,投放魚苗54600斤,預計“稻田養魚”實現水稻總產量165萬公斤,產值575萬元,稻花魚總產量達280噸,產值700萬元。
如今,麻栗坡縣各鄉鎮正是一派詩情畫意的景象——錯落有致的稻田與青綠稻穗相融成一幅唯美的鄉村畫卷。(常馨月、王冬梅、蘇丹)
來源:麻栗坡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