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這條西南森林樣帶,神奇在哪裡

2023年07月15日08:5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條西南森林樣帶,神奇在哪裡

  進山作業時,團隊成員隻能隨身攜帶包子等作為簡單的午飯。資料圖片

  科研人員把測量儀器扛上山。資料圖片

  用於森林樣地監測的通量塔 本報記者 張蕾攝/光明圖片

  收集枯落物的裝置 本報記者 張蕾攝/光明圖片

   行走在夏日的熱帶雨林,人的感官也回歸到最本真的自然狀態:看!草木葳蕤下,藤蔓肆意繞生﹔聽!鳥叫虫鳴,枯落無聲飄下﹔嗅!林分蒸騰,生氣扑鼻而來……

   這裡位於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體坐標為補蚌一公頃熱帶雨林動態監測樣地。

   “別看樣地面積隻有一公頃,生物多樣性卻非常豐富,胸徑在1厘米以上的木本植物就有221種。”隨行的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高原林業研究所研究員李帥鋒告訴記者。

  生態保護修復效果需要客觀評價

   補蚌一公頃熱帶雨林動態監測樣地只是該所森林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眾多監測樣地中的一塊。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提出科學合理的生態保護修復目標十分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森林保護管理僅考核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對森林質量、生態功能等沒有約束性指標”的突出問題。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其目標任務為:到2035年,天然林面積保有量穩定在2億公頃左右,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為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以天然林為主體的健康穩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生態基礎。

   “目前,我國生態保護修復的技術措施比較單一,還是以封山育林為主,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因素有哪些,重要性如何,都還不很清楚。要客觀評價生態保護修復效果,就需要開展生態系統功能指標研究。然而,國內外這方面的指標多達700多個,急需研究提出簡單易行且有效的代表性指標,解決當前指標繁多、使用不便等問題,改變當前常用森林面積和蓄積量表征森林質量或功能的現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高原林業研究所所長蘇建榮指出。

   2021年3月,蘇建榮帶領研究團隊正式開始野外工作,如今已在雲南、貴州、四川、西藏三省一區完成42塊一公頃森林動態監測樣地創建。顯然,團隊以西南林區為對象,開展以自然保護地為參照和基准的生態保護修復評價研究和試點,是想通過建設一條天然林生態系統功能樣帶,為今后的長期研究打下堅實的平台基礎。

  涵蓋整個西南林區的“大十字分布”

   西南林區是我國第一大天然林區,自然保護地分布集中,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系統形態一應俱全,是森林生態學研究最重要、最完備、最具代表性的區域。

   西南林區生態系統功能樣帶由42塊一公頃森林動態監測樣地構成,分布在雲南勐臘縣、思茅區、景谷縣、雲龍縣、永平縣、維西縣、德欽縣、元謀縣,四川黑水縣、古藺縣,西藏林芝市,貴州江口縣、印江縣13個市縣。從2020年開始,經過3年努力,以東經101°為主線、北緯29°為副線,從具有濃郁熱帶風情的西雙版納跨過普洱太陽河、景谷威遠江,登上永平金光寺、雲龍天池,經“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地帶的白馬雪山到達“蜀山之王”貢嘎山,西至雪域高原色季拉山,東向金沙江畔元謀薩王納,經古藺黃荊老林至貴州武陵第一峰梵淨山,呈十字分布的西南林區天然林生態系統功能樣帶被團隊建成了。與此同時,他們還與樣帶沿線10家支持單位簽訂為期30年的共建協議,確保能夠對動態監測樣地進行長期可持續性的研究。

   這是一條令研究團隊感到驕傲與自豪的天然林生態系統功能樣帶:

   建設標准高。除了按照國家森林生態定位研究站樣地標准進行建設,他們還參考了美國史密森熱帶森林研究中心建立的森林動態研究樣地網絡標准。“一公頃森林動態監測樣地的面積為100米×100米,使用全站儀打點,每20米以水泥樁定樁,胸徑大於1厘米的木本植物均挂牌定位調查,刷油漆標注胸徑,記錄編號、物種名、樹高、坐標及生活力等數據,此外還要記錄樣地的GPS位置、坡度、坡向、凹凸度、海拔等環境因子。”李帥鋒熟稔地介紹。

   海拔跨度大,植被代表性強。從海拔650米向上延伸至4300米,兼顧森林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帶譜,包括從熱帶雨林到季風常綠闊葉林、暖溫性針葉林、干熱性稀樹灌木草叢等12個類型。其中,熱帶雨林有望天樹林、千果欖仁、番龍眼林﹔常綠闊葉林有短刺錐林、曼青岡林和元江錐林3個類型﹔針葉林則有雲南鬆林、思茅鬆林、岷江冷杉林等7個類型。

   考察行程中,不論是高聳入雲的熱帶雨林代表樹種望天樹,還是雲南多有分布的常綠喬木思茅鬆,抑或石灰山季雨林常見的輪葉戟,都讓記者對我國西南地區豐富的天然林地類型和資源分布特點有了直觀感受。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一群執著的人

   研究團隊調查了整個樣帶的植物豐富度和功能、系統發育、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初步統計,胸徑超過1厘米的木本植物有932種、127089株個體。其中,喬木種類708個,灌木74個,藤本150個。”聽說每個物種都採集了憑証標本,記者不由得心生感嘆——這意味著研究團隊成員至少要採集超過萬份土壤與植物樣品!

   從獲取的3150份土壤樣品和932個物種植物功能性狀指標中,隊員們收集到碳儲量、土壤養分、分解及最大持水量4個類型13個生態系統功能指標,包括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機碳儲量、土壤氮磷鉀、酶活性、土壤與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等——想來這就是研究團隊孜孜以求的客觀評價生態保護修復效果的代表性指標。

   除了涵蓋整個西南林區的大十字構型,這條森林樣帶還有一個神奇之處,那就是不少動態監測樣地同時也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庇護所。“我們共計發現42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3種,即望天樹、紅豆杉、雲南紅豆杉﹔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39種,包括中華桫欏、藤棗、雲南肉豆蔻、勐海石斛、千果欖仁等。”作為研究團隊中的植物分類專家,李帥鋒對此如數家珍。

   高達40米的通量塔是開展野外科學研究的重要平台,搭載有二氧化碳、水汽分析儀和超聲風速儀等多種觀測設備。據說研究團隊中沒幾個人能爬到塔頂,而副研究員黃小波爬上爬下的次數最多。“避過象群,見過毒蛇,戲過金絲猴……”有趣得很,他也是研究團隊中與野生動物打交道最多的人。據悉,位於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3塊一公頃動態監測樣地是亞洲象的棲息地﹔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雲南鐵杉林、曼青岡林和雲南鬆林3塊動態監測樣地是滇金絲猴的棲息地,長苞冷杉林是白馬雞的棲息地﹔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常綠、落葉混交林是黔金絲猴的棲息地……而影像監測顯示,大部分樣地中都出現過黑熊、獼猴、白鷴等野生動物。

   聊起野外工作的酸甜苦辣,除了風吹雨淋、蚊叮虫咬以及單調孤寂的日常外,每個人心中還珍藏著一份獨特的經歷:

   “去年9月10日,在西藏色季拉山4300米海拔處,我們冒雨打點,當時的氣溫接近零攝氏度,整個身體凍得瑟瑟發抖……”黃小波回憶道。

   “野外作業經常要爬山,而我喜歡抓藤條來助力,一次險些抓空跌落下去,多虧小波在旁邊扶了我一把。”自此,李帥鋒改掉了“爬山時抓藤條”這個“不好的習慣”。

   在博士生張銳看來,野外做科研項目能夠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屬於“辛苦並快樂著”。“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了解樣地從規劃到創建再到維護的全過程,科研上收獲很大。”

   “進山注意安全,雨后會有蛇和螞蟥……你們沒見過的螞蟥,又被我遇到啦!”考察工作的微信聯絡群內,黃小波從另一塊樣地現場發來提示信息,並附上腳腕處被螞蟥叮咬出血的照片。“好的,就怕碰不到!”有身經百戰的研究團隊成員陪同,記者索性也放鬆心情調侃起來。

   隨著西南森林樣帶平台的初步建成,蘇建榮身上的責任更重了。“下這麼大功夫建起西南林區生態系統功能樣帶,就是要在大尺度空間下研究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的發展趨勢,后續將面臨資金投入、數據挖掘和高質量成果產出的挑戰,團隊人手有限,土壤、植物分類和生態專業人才都需要……”

   按照蘇建榮的設想,下一步,除了五年一次的常規普查、增加動物和小氣候監測外,他的團隊還將選擇樣帶周圍受干擾較大的次生林或人工林,構建次生林生態系統功能樣帶,並以天然林樣帶為對照,揭示干擾對其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評價森林生態修復的進程和成效。“此外,基於具有測繪功能的無人機,對每個一公頃森林動態監測樣地開展地形、物候及森林生長監測,構建地下、地上及空中一體化的天然林生態系統功能監測樣帶體系。”

   未來,這條西南森林樣帶還將續寫怎樣的神奇,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報記者 張 蕾 本報通訊員 尚瑞廣)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