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變

楊文明 胡艷輝
2023年07月10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千年哈尼梯田的十年蝶變

  雲南省綠春縣大興鎮農民在梯田裡插秧。(資料圖片)  張洪科攝

  2021年,國家級非遺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陳習娘(中間演奏者)在和鄉親們交流。  胡艷輝攝

  雲南省元陽縣多依樹梯田。  陸 忠攝

  雲南省元陽縣新街鎮上的農民正在收割稻谷。(資料圖片)  張洪科攝

  雲南省元陽縣古村落阿者科村的蘑菇房。 龍 俊攝

  雲南省綠春縣哈尼長街宴。(資料圖片)  梁榮生攝

  2013年,“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5處世界遺產。作為我國現有世界遺產中“第一個以農耕、稻作為主題的遺產項目”“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遺產地”,千年哈尼梯田,日益凸顯世界價值。

  短短10年,千年梯田迎來蝶變。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如今的哈尼梯田,水源林面積逐年增加,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實現和諧共生。“趕溝人”、護林員依然在守護梯田,哈尼古歌還在傳唱,傳統的蘑菇房依然屹立在梯田之上。因為傳統風貌的建筑、農耕民俗都成了文旅項目,哈尼人靠著農文旅融合也能獲得好收入……

  ●梯田誰來管護?

  趕溝人勤奮,護林員盡責

  扛著鋤頭,手持鐮刀,溯流而上,這是“趕溝人”馬有明的日常。如果說水流是哈尼梯田的“血液”,那麼溝渠就是“血管”。為了維系水源溝渠通暢,在哀牢山深處廣袤梯田地,誕生了一種特有的“職業”——“趕溝人”。

  作為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牛角寨鎮的“趕溝人”,馬有明深知責任在肩:“沒有水就種不了田,沒有田就吃不上飯。我們的任務就是守護好梯田裡的水系。”除了及時清理溝渠中的雜草,防止溝渠堵塞外,“趕溝人”還要管護好溝渠,避免溝渠滴、跑、滲、漏。在千年哈尼梯田的存續和發展中,“趕溝人”的作用無可替代。

  “缺水的季節,得每天去看。”6月27日一大早,馬有明肩扛鋤頭、手持鐮刀,順著水溝行走,一路上清理溝裡的枯枝、敗葉、垃圾,查看水流情況。遠望翠色欲滴的層層梯田,馬有明說:“等我干不動了,就把這份工作交到更適合的村民手上,繼續守護好梯田的血脈。”

  與保護水一樣,紅河州各族人民早在千百年前就有了保護森林的共識。他們知道,沒有森林的涵養,水也將不復存在。當地村民選出的護林員,職責就是守護森林。

  在綠春縣大興林場,巡山已經成了護林員陳正康生活的一部分,每年還有8000元的補助。趁著歇腳,陳正康的話題自然而然回到梯田:“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我巡的是眼前的山,守護的是山下的田。”

  “趕溝人”與護林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努力,讓山林郁郁蔥蔥,讓各家田塊有了源源不斷的水源。

  哈尼梯田的千年傳承並非一帆風順。有一段時期,也曾遭遇過高山森林被砍伐、外來物種小龍蝦打穿梯田、福壽螺侵襲等問題。元陽縣大力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等工程,遺產區植被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67%和49.6%,先后恢復老虎嘴、螺螄田片區等水改旱梯田3433畝,生態環境恢復成效顯著。

  退耕還林、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基本農田、制定梯田保護條例……通過10年的努力,當地守住了哈尼梯田遺產區的“綠水青山”,護住了其特有的“四素同構”生態系統。

  ●村落怎樣保護?

  蘑菇房入股,新設備進屋

  無人機從元陽縣阿者科村內的青石板路上緩緩升起,一幅千年哈尼梯田環抱著百年古村落的絕美畫卷展現在眼前。古樹掩映之下,錯落有致的蘑菇房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倏然,雲海沿著梯田升騰,村庄坐落於雲端,宛若人間仙境。

  如此美麗的村落,卻也曾面臨著消失的風險。以當地傳統民居蘑菇房為例,由於原始的蘑菇房長年未修、過於老舊,不少村民計劃改建舊房,修建鋼筋混凝土房屋。

  2018年,元陽縣政府和中山大學聯合編制了“阿者科計劃”。根據該計劃,蘑菇房可以折價入股,依托村內豐富獨特的自然資源及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人文資源,帶動全村村民參與發展鄉村旅游,再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吸引當地民眾自發參與到傳統村落的保護中。

  外出務工返鄉的高美華便是村裡旅游公司的一名員工。在高美華的記憶裡,20年前,她家的蘑菇房又黑又舊。隨著“阿者科計劃”的實施,當地蘑菇房得到集中修繕,“蘑菇房的外表還是以前的樣子,但裡邊的生活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跟現代住房沒啥區別。”高美華親眼見証了阿者科村的變化,從過去的貧窮落后到如今的欣欣向榮,阿者科村的蝶變背后,是在保護傳統村落中實現村庄發展的探索。

  “阿者科計劃”項目的實施,不僅改變了鄉村面貌,而且激發了村民留住人、保住田、守住房的內在動力,實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但最初,許多村民並不願意修繕自家蘑菇房,而更願意將自家房屋改建成樓房。“以前的蘑菇房採光差、空間小,不如樓房住著舒服。”一開始政府不讓建樓房,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村民李新明心裡有埋怨。后來搬進改建完的蘑菇房,發現室內和樓房的功用沒啥區別,而傳統形態反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村民收入隨之提高,李新明覺得多虧當時“聽勸”。

  而為了解決遺產區群眾分戶建房需求,元陽縣制定出台政策,按照“一戶一房一補貼”的原則,對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區符合補助條件的每戶進行補貼,確保遺產區風貌統一。

  ●民俗如何傳承?

  傳承人堅守,旅游業搭台

  國家級非遺哈尼族多聲部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陳習娘有兩個願望:一是哈尼古歌能在梯田上代代傳唱﹔二是梯田上的“交響樂”能走向全世界。

  哈尼古歌,延綿傳承已千年,沒有文字記載,全靠口口相傳。陳習娘拜師8年,才學成出師。哈尼古歌難學,隻能靠傳承人親自教學。早年間,當地少有人教,更少有人學,哈尼古歌一度面臨“斷代”的風險。近幾年,紅河州加大培養傳承人的力度,陳習娘自家老宅成了村裡文化傳習館,他用自己制作的二胡演奏哈尼古歌,與學生交流唱法。如今有不少年輕人來找陳習娘學藝,他的兩個徒弟車克山、陳俄多已經成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在陳習娘第一個願望成功實現的基礎上,他的第二個願望也逐步成真。2015年,原生態歌舞《哈尼古歌》遠赴意大利米蘭世博會駐場演出,哈尼古歌成功走向世界。

  傳承人有了,知名度打出去了,如何讓傳承人有用武之地?怎樣讓游客更好體驗哈尼農耕文化?元陽縣給出的答案是文旅融合,讓傳統文化融入旅游業態開發。

  今年4月,元陽縣舉行“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十周年·2023年元陽梯田開秧門農耕文化節”活動。在實景展演中,伴隨著悠揚的哈尼古歌,村裡德高望重的老者把祈求豐收的祝福放在水源處,象征著秧門已開﹔年輕小伙們則在姑娘們美妙歌聲的伴隨下,將青翠的秧苗挑到田間地頭。曾經農民的自娛自樂,如今成了實景演出的節目。表演結束,游客們紛紛下田插秧,親身體驗哈尼農耕文化,在“看”與“玩”中,民俗文化得以傳承,游客也能更好了解梯田農耕。

  10年努力,哈尼農耕文化更添光彩。2023年,紅河州“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助推鄉村振興”案例,入選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一路走來,世界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殊榮,見証了紅河哈尼梯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歷程。

  ●農民如何增收?

  農文旅融合,互聯網助力

  元陽縣新街鎮土鍋寨村委會大魚塘村民小組是典型的哈尼山寨。昔日,年輕人紛紛去城裡打工,謀求一條生路,白宇蟾也是其中之一。前幾年,他改變了想法。“我學的是導游專業,來哈尼梯田旅游的人很多,讓我覺得回來發展旅游業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白宇蟾辭掉在城裡的工作,回到老家,從事旅游服務行業。

  白宇蟾發現,很多游客慕名而來,但來了后吃飯落腳的地方很少。白宇蟾看准商機,申請創業貸款,在大魚塘村民小組開了家農家樂。“哈尼梯田申遺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收益,經營農家樂的第5年,我就把貸款還清了。”白宇蟾說。

  在哈尼梯田所在的地區,10年來,當地政府充分利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的響亮名號,通過發展旅游業、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借助互聯網宣傳等多重舉措,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不僅多了農文旅融合,傳統農業也有了更多收入。2016年以來,元陽縣大力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打造休閑綠色生態農場,提供沉浸式農耕體驗服務,增加梯田紅米、梯田魚、梯田鴨等農特產品銷量,有力保障了哈尼梯田的永續利用。

  借勢互聯網,梯田的好產出賣出了好價格。“老一輩人在雲上梯田耕作,我們通過網絡,把梯田文化、農特產品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和銷售。”哈尼族姑娘丁繼楠從互聯網發展中看到了返鄉創業的新機遇。2019年,她辭掉工作回到村裡,成為一名自媒體主播。在短視頻平台中,丁繼楠身穿哈尼族傳統服飾,向全國的網友介紹哈尼文化和當地的風土人情,抓魚、插秧、制作特色美食等日常生活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現在,丁繼楠的團隊在元陽縣新街鎮多依樹村委會多依樹下寨開了一家民俗館。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堅持和努力,向更多人講述哈尼人的故事、哈尼梯田的故事。

  申遺成功10年,哈尼梯田文化遺產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3928元增長到2023年的12502元。梯田依然美麗,哈尼人民更加富裕!

  (曾智慧、馬超賢參與採寫)

  鏈 接

  紅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當地“一山分四季,十裡不同天”的地理氣候條件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紅河州的梯田規模宏大,恢宏壯觀,綿延整個紅河南岸的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僅元陽縣境內就有19萬畝。

  2013年6月22日,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所體現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系統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復雜的農業、林業和水分配系統,通過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社會經濟宗教體系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環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模式。

  在申遺成功后的10年裡,紅河哈尼梯田遺產區一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從哈尼梯田申遺成功至今,圍繞著梯田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腳步就從未停歇。雲南省紅河州不斷加大對哈尼梯田的保護力度。據悉,10年來,元陽縣在哈尼梯田核心區(含緩沖區)持續投入,實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撫育、田園綜合體項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哈尼梯田生態修復、元陽縣數字哈尼梯田等工程項目建設。同時,不斷加大對傳統民居和村落的保護力度,改造傳統村落64個、挂牌保護傳統民居1603戶、累計修繕保護遺產區民居4500余幢,使民居和村寨留住了原真、特色與鄉愁。

  在做好保護的同時,元陽縣積極做好當地的文旅融合發展,讓當地百姓靠著保護好的梯田吃上“旅游飯”。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10年來,景區重點發展旅游特色村5個,發展農家樂、農家客棧450家,有310戶農戶從事旅游生產、運輸、服務等行業,直接或間接吸納4000余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這些數據也表明了遺產區不僅護住了哈尼梯田“四素同構”生態系統,還不斷擦亮“世界文化遺產、千年哈尼梯田”旅游文化名片,讓哈尼梯田不斷釋放出旅游“紅利”。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