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景谷:鄉村游美了村庄富了農家
中午客人訂了四桌餐,周貴永一大早趕著去買菜,10點多就一頭扎進廚房,毛血旺、牛撒撇……一直忙活到中午,自稱“民間廚師”的他擅長傣家菜。
幾公裡外,菠蘿炒雞、菠蘿飯、菠蘿炒牛肉……李昆林忙著上菜。每上一道菜,還附帶介紹菜名。
李昆林端上一盤菠蘿炒雞。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前幾日是傣族傳統節日潑水節,游客從四面八方涌進雲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到農家樂品嘗一頓特色農家菜自是必選項目。
從農家樂生意的火爆可以看出當地鄉村旅游市場的火熱。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地處滇西南、無量山脈分支、有豐富民俗的景谷縣,正借助鄉村旅游市場復蘇,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推進鄉村旅游,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力。
航拍芒現小組。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村裡兜底 村民們信心足
鄉村“千村千面”,有的“特”在文化,有的“特”在生態,有的“特”在產業。發展鄉村旅游,要先看自己村的特點是啥。
威遠鎮芒冒村芒現小組特點足夠鮮明:離縣城隻有3公裡,開車10分鐘就到﹔全村80戶346人,98%是傣族﹔出土了寬葉木蘭化石,為印証茶樹的最原始產地在滇西南增添了古植物依據。
發展鄉村旅游,芒現“底子”不錯。
於是在2020年、2021年,當地連續兩年引入滬滇項目,先后實施了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文旅綜合景觀提升,“硬件”“軟件”提升不少。
挑重點的說:修建了寬葉木蘭化石展館,擺放展示寬葉木蘭化石﹔課裡河邊修建了水車、水磨、觀光棧道、休閑沙灘、秋千等休閑娛樂設施﹔河邊還建了傣式風格的房屋,產權歸村集體,由村集體決定如何利用。
項目建成了,村子大變樣,竹子編制的小柵欄隨水泥道路蜿蜒進入村寨,金色屋檐隨處可見,屋檐上還有不少孔雀形狀的裝飾。更重要的是,村裡發展鄉村旅游的“底氣”足了:寬葉木蘭化石展館隨時開放﹔休閑娛樂設施安排專人定期管護﹔引入當地餐飲企業,將河邊傣式風格的房屋承租給對方,每年除收取10萬元租金外,餐飲企業要優先招用村裡人務工。
有村裡的“底氣”兜著,村民們的信心來了:有的開農家樂,請游客吃傣家飯﹔暫時沒經濟實力在固定攤位擺小吃攤,賣涼粉、涼米干、傣族粑粑等特色美食﹔有些售賣象腳鼓等傣族特色工藝品﹔有的到河邊的餐飲企業務工,每月拿固定工資……“家家戶戶的收入裡,旅游或多或少總會佔到一些。”芒現小組黨支部書記陶付清說。
44歲的周貴永選擇開農家樂,雖說前兩年疫情,生意一般,好在是自家房子,不用承擔啥風險。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特別是今年春節以來,游客多起來,有時車輛多,進村路還會擁堵,“就像趕集一樣”,周貴永說,村裡不得不安排人專門疏通。
那肖田小組的菠蘿熟了。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延伸鏈條 鄉村游動力足
幾公裡外的鳳山鎮平寨村那肖田小組特點更鮮明——菠蘿。
村民李昆林說,整個小組35戶,家家種菠蘿,面積一千二百多畝,早年間銷路窄,大伙開著拖拉機到周邊鄉鎮賣﹔這幾年市場打開,客商上門收購,再不用走街串巷吆喝著賣菠蘿。
一產打開市場,三產不落下。去年8月,景谷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聯合短視頻平台在村裡舉辦首屆電商菠蘿節活動。借著東風,李昆林聯合村民開農家樂,菠蘿炒雞、菠蘿飯……每樣菜裡必有菠蘿。
酒香也怕巷子深。開業當天,為吸引客流,農家樂免費提供菜品。此后每到周末,農家樂客流不斷,每天超過二十桌,平日也有四五桌。
去年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農家樂生意更好,特別是前幾天潑水節期間,每天超過30桌。李昆林早有准備,提前打好招呼,請村裡人幫忙。
僅有農家樂還不夠,有游客想帶點菠蘿制品回去。李昆林聯合村民引進了果干加工設備,把鮮菠蘿加工成菠蘿干,延伸產業鏈,擴寬增收渠道。
不止芒現小組和那肖田小組,這些年,景谷縣黨委政府抓住“特色”這一生命線,全縣鄉村旅游遍地開花,不少村民走上了富民、可持續的增收致富路。
聚焦“特色”,更要放大“特色”。當地通過舉辦潑水節等活動,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助推消費提振和鄉村振興。拿前幾天舉辦的潑水節來說,當地推出以鄉村文化為主題的精品線路。“游客先到芒現村觀賞寬葉木蘭化石陳展,體驗象腳鼓制作,品嘗傣族特色美食,再到那肖田村體驗菠蘿採摘,品嘗菠蘿美味小吃……”景谷縣文旅局工作人員推介說。
特色不夠“特”、產品較單一、經營較粗放、知名度不高……雖然目前景谷鄉村旅游勢頭不錯,但問題亦不少。“還得加快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旅游市場‘細分賽道’的當下,我們要更好地滿足游客旅游消費需求,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力。”上述工作人員說。
“現在,我們正挨家挨戶挖掘和收集具有傣族風物的老物件,讓游客在吃喝玩樂之余,還能參觀和感受傣族的文化和歷史。”為讓游客進一步了解傣寨,記住傣寨,陶付清說,村子想建一間“傣族村史室”,為發展鄉村旅游增添文化底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