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建水:做強產業鏈 提速增實力

今年春節期間,建水縣旅游業強勢復蘇,四面八方的游客匯聚臨安古城﹔工業園區內,車輛穿梭、機器轟鳴,建設者揮汗如雨,建水藍寶石鋅業有限公司1000噸白銀深加工及10噸鉑族金屬回收等項目大干快上……錨定目標加油干,產業項目建設“提速跑”,凸顯出建水縣拼經濟、強產業的勁頭。
立足縣情實際,建水縣堅持綠色引領,以8個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為重點,“三產”共抓,產業發展亮點紛呈。2022年,建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2.32億元,同比增長3%﹔招商引資省外到位資金145.7億元、同比增長20.35%﹔實現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3%。
陶旅融合提檔升級
今年1月,“智慧紫陶·創新未來”建水紫陶家電產品發布會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項目交流會在昆明舉行,建水紫陶產業正式開啟“藝術陶+生活陶”發展模式,向工業化、產業化發展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以“紫陶+”為切入點,建水縣大力推進建水紫陶主題酒店、建水紫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先后與50余家國內茶企達成投資額為5億余元的“陶茶融合”合作協議。同時,梳理陶土資源、制泥、園區建設、陶旅融合、陶產融合等方面項目119個,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去年,建水縣紫陶電商銷售額超1億元,紫陶產業總產值逾50億元,紫陶生產銷售企業和個體戶達2536戶。
以千年臨安古城和千年建水紫陶為依托,建水縣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加強對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通過陶茶、陶咖、陶酒、陶旅、陶城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旅游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開發中高端旅游產品,全面提升質量和效益,打造“滇南最美鄉愁之旅”文旅品牌。
2022年,建水縣紫陶裡街區入選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創建成為第一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並成功舉辦孔子文化節、紫陶文化節、電商直播季等系列活動,發售雲南首個文旅數字藏品“獸耳方尊”……文旅融合加速推進,建水縣文化旅游品位和吸引力不斷提升。
工業經濟向綠而行
建水紫陶跨產業、跨鏈條合作碰撞出的璀璨火花,是建水縣不斷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在亞洲最大的單體山地陣列式光伏項目——建水南庄並網光伏電站內,一片片光伏發電板銀光閃閃,沿著石漠化荒山起伏延伸,不斷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建水縣擁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可開發利用空間巨大。目前,建水已建成投產新能源項目4個,正在規劃建設螞蟻山、磨玉山等風力發電建設項目,為綠色制造業發展奠定能源基礎。
在建水縣羊街工業園區雲南涌順鋁業有限公司,全省首條中高端鋁合金新材料生產線正在加緊運轉,鋁液緩緩注入混合爐,經過一系列生產流程,成品鋁錠成功出爐。羊街工業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鋁合金板錠項目填補了建水縣在鋁產業鏈上的空白,生產原料可以利用園區內雲南雲鋁涌鑫鋁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電解鋁液直接生產,降低了兩家公司的生產成本和能源消耗。
隨著園區內年產30萬噸電解鋁、年產2.1萬噸電解鋁用陰極、年產60萬噸電解鋁用碳素陽極、中鋁50萬噸綠色鋁材、德福環保公司固廢分離等項目的落地,建水縣綠色鋁產業鏈正不斷成形。
目前,建水縣正全力推進雲南涌順鋁業有限公司20萬噸扁錠生產線改造提升、雲南源鑫炭素有限公司年產2萬噸石墨質陰極新材料改造提升項目,同時不斷擴大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規模,加快綠色鋁循環產業園、綠色鋁(再生鋁)型材一體化產業園、垃圾焚燒發電等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去年年底,建水縣官廳、李浩寨、利民、面甸等山區鄉鎮的甘薯產業吸引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全國甘薯專業委員會、省農業科學院不少專家學者的目光。通過實地考察,部分專家擬在建水建立專家工作站,從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指導等方面助力建水甘薯產業發展。
按照“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品牌強農”的發展思路,建水縣依托高原特色農業規模優勢、早熟優勢、品質優勢,針對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延伸的各個環節,明確招商引資重點方向,構建產業鏈合作生態圈,持續推進優勢農業產業全鏈發展。
雲南綠醇投資17億元的元寶楓種植及加工、紅河悅豐龍禾投資1.25億元的無土栽培藍莓基地等一批產業項目落地﹔全力推進宏斌食品15萬噸蔬菜深加工生產線數字化改造、雲南回龍塔哈萊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2350噸清真食品等補鏈項目建設﹔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藍莓產業示范園、高標准農田、10萬畝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等重點項目穩步推進,建成縣級以上“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34個,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實現質效雙增。
接下來建水縣將搶抓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農產品、奶制品進出口方面的合作機遇,支持農業加工貿易企業發展,做強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加工貿易體系,依托中國(紅河)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和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平台,建設縣域集採集配中心,全面提升“產、加、銷”一體化水平。(黃翹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