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持續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生活必需品﹔保護多樣的生態,也可創造出健康安全的環境和獨特的景觀文化,構成了人類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基礎。

COP15會場的中國伴手禮

馮 瑄 孫 勇 厲曉杭
2022年12月12日14: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中國角”活動現場,虞挺展示他為大會帶來的“禮物”——中英文版《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建設規劃指南》。
周宏華攝

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鄉李岙村,青山環抱,村居整潔。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有光伏“電站”。陽光下,一排排亮藍色的電板構成了獨特的村鎮生態景觀。
忻之承攝

在COP15第二階段大會現場,“中國角”活動吸引了參會代表。

“中國角”邊會開幕現場。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把來自寧波的生態紅茶帶到COP15會場

當地時間12月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二階段會議(COP15-2)“中國角·浙江日”活動現場,一排排紅彤彤的小罐紅茶,吸引了許多參會代表的目光。

此次大會恰逢“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參會的中國代表帶來小罐紅茶作為伴手禮,中國紅的罐身包裝上寫著“聯合國COP15官方收錄 海曙龍觀”字樣。

虞挺是參會的中國代表之一,是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鄉黨委書記。他和同伴精心准備了這些伴手禮。“我數了數,200罐,一罐都不少……”到達會場時,虞挺和家鄉的人們連線,描述大會氣氛和感受。這些今年4月採摘的紅茶伴手禮是龍觀鄉的土特產,獲得過浙江省農業博覽會金獎。“一小罐茶葉背后可以講述許多故事,它從種植、採摘、加工到運輸全過程都實現了減碳,是家鄉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項成果。”虞挺說。

看到代表們拿著產自家鄉的伴手禮,虞挺說他很自豪。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這樣重大的全球會議,虞挺激動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他要借此次機會講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鄉鎮故事”,向全世界傳遞來自中國基層生態保護的聲音,同時關注世界各國的相關經驗和辦法。

分享建設“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的辦法和建議

COP15大會期間,中國在會場建立了“中國角”,其中“中國角·浙江日”活動,舉辦了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質量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主題的湖州邊會,開展了成果發布、故事講述、“共建綠色亞運保護生物多樣性”現場連線等。活動邀請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參會代表、國際機構負責人及專家學者前來參觀互動。

前往參會的中國浙江省代表團中不僅有生態環境領域的專業人員,還有來自鄉鎮基層和綠色浙江環保組織、杭州原鄉野地生態保護與研究中心等各界代表。他們帶來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果、故事,積極參與“浙江日”、中國-魁北克合作論壇、第七屆全球城市和地方政府生物多樣性峰會等國際交流活動。

除了小罐紅茶,虞挺的蒙特利爾之行還帶了另一件更“大”的“寶貝”——剛剛完成的中英文版《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建設規劃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份成果由浙江寧波海曙區政府主導制訂,凝聚了當地多年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智慧。由於龍觀的發展歷程和經驗為《指南》提供了大量實例和經驗,所以作為特別挑選的鄉鎮代表,虞挺就成為《指南》在大會現場的發布人。

在大會期間,向世界各國代表發布、介紹這份《指南》,是“浙江日”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如何將生物多樣性內容納入鄉鎮規劃?來自中國鄉村實踐的這份《指南》提出了堅持系統性、友好性、經濟性、包容性4項基本原則。《指南》就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所需落在實處的關鍵節點,提出了組建規劃團隊、評估資源需求、發展伙伴關系、收集生態信息等8個實施步驟,涵蓋了生態型產業、親自然生活、原真性生活、包容性治理4個方面規劃內容。

為生物多樣性的穩定和持續發展提供標准化實踐路徑

在制訂過程中,《指南》參考了龍觀鄉在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建設中的經驗。“‘生態保護高於一切’已經成為龍觀的‘鄉策’。”虞挺說。寧波市海曙區有中心城區、郊區、山區等多重空間形態,是當地重要的生態涵養區和水源保護地。2021年底,海曙區在龍觀鄉率先啟動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試點項目,探索將生物多樣性融入鄉村治理和生產、生活全過程。這需要在發展戰略、規劃建設、村規民約中可持續地為生物多樣性“讓路”,還要統籌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當地希望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專家指導、企業加盟、社區參與”的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條“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科學發展路徑。

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指導下,龍觀近年來探索了許多新方法,花費了更多的精力重新考慮盤山公路的規劃,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對林地的破壞:趕在公路施工前,將上百株珍稀植物移至寧波植物園﹔修建棧道和觀景平台時,減少對生物生存空間的侵佔﹔為珍稀物種打造“專屬地”,建了20多處“蕨類綠道”“中華水韭池”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型基地,安裝了300多個人工鳥巢和“昆虫旅館”……

佔地73平方公裡的龍觀鄉,如今森林覆蓋率達到85%,擁有25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

“從全球化發展來看,鄉鎮是生物多樣性建設的重要單元。”中國計量大學碳中和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虞偉是《指南》的具體制訂者之一。他表示,《指南》突出了經濟社會發展中要體現生態友好,通過標准的實施應用,確保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它的最大亮點就是為生物多樣性內容融入鄉鎮各類規劃提供規范指南,這是生物多樣性友好鄉鎮建設的關鍵問題,對全球各地鄉鎮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在發布現場,虞挺用了幾分鐘時間,通俗易懂地介紹了相關內容,其中包括“因地制宜引入稻魚共生、稻蛙共生等生態種養殖模式”“尊重鄉土風貌和地域特色,保護周邊原有自然植被,保留延續村落與自然環境相依托的空間特色,保持鄉村景觀的原真性和層次性”“採取遷地保護或就地保護等措施來減少物種滅絕風險、建立政府主導、村民自治、社會共治的包容性治理模式”,贏得了參會代表的點贊。

既有“COP15伴手禮”,也有“低碳標簽”和“陽光夢想”

虞挺帶到COP15會場的小罐紅茶,產自龍觀鄉四明山的上千畝茶場。茶場的主人名叫楊晉良。從綠茶到紅茶再到白茶,這裡一年四季茶香不斷。

楊晉良說:“我們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受益者,當然也是保護生態的實踐者。”這兩年,楊晉良參與了許多與“茶”有關的重要工作。在當地政府的帶動下,他和茶農們為茶葉生產的全產業鏈落實減碳目標,現在,他們生產的茶葉從生產、加工、運輸、消費到廢氣處理的碳排放大數據,全部實現了在線監測。楊晉良也參與到制訂國內茶葉碳標簽標准的工作中。“未來,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標簽,不僅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還可以大大增強人們選擇低碳農副產品的意識。”楊晉良這樣認為。

今年,楊晉良又投入數十萬元資金,在茶場旁修建了昆虫生態觀測站和“芳愈百草園”兩個生物多樣性觀測體驗點,吸引了不少前來“打卡”的孩子。在這裡,孩子們可以看到中華大刀螳、白條綠花金龜、玉簪、大花醉魚草、小兔子狼尾草等數百種動物和植物,增長了學識,體會到樂趣。

龍觀鄉李岙村距離楊晉良的茶場隻有幾公裡路程。那裡的村民有一個實現綠色發展的“陽光夢想”。

龍觀曾面對中國鄉鎮通常遭遇的“煩惱”:低小散的村辦企業和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從10年前開始,龍觀全方位提升環境質量。搬遷關停轉產落后產能。“這10年,我們基本沒有出讓過工業用地,未來也不會有。”龍觀鄉副鄉長史恆峰說,“因為這樣符合龍觀整體發展戰略。”

那新路的效果如何?

現在李岙村家家戶戶屋頂建起光伏電站。成為“光伏小鎮”,不僅讓每戶村民每月享受了50千瓦時免費電,還為村集體增收60多萬元。“誰都不會想到,村子裡‘沉睡’的屋頂會為大家帶來真金白銀。”李岙村黨支部書記洪國年感慨地說。

李岙村“晒著太陽奔小康”的零碳發展模式,也迅速普及到龍觀鄉其他4個村子。每年減排總量十分可觀,村集體增收超過200萬元。

“這可不是終點,我們的‘陽光夢想’很遠大。”史恆峰介紹。今年,龍觀鄉成立了鄉村振興公司,通過整合各村資源,以更低的融資成本促進共同富裕。“按照計劃,未來兩年內,我們將實現全鄉鎮10個建制村光伏屋頂全覆蓋。”同時,龍觀的“零碳”發展模式正在擴容至水電、文旅、農業等領域,預計整體收益將突破620萬元。

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可以促進共同富裕

從一片茶葉出發,自然的回饋在龍觀鄉變得可觀、可感。

近年來,龍觀鄉組建“海曙區它山堰茶葉專業合作社”等組織,結對幫扶的茶園面積有上萬畝。同時,鄉裡還引來農業專家開辦農業科普培訓班,帶動茶農提高畝產,輻射面積2000畝。

以茶文化為基礎,龍觀鄉有了更多的體驗型農業生態景觀。新建的茶主題博物館和茶過程體驗中心,每年可以吸引游客3萬人次。

“讓青山和金山共贏,讓生態和經濟共榮,讓鄉村和百姓共富,這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寧波市生態環境局海曙分局局長周宏華說。龍觀通過保護生物多樣性賦能鄉村振興,讓百姓既得到“綠葉子”,又鼓了“錢袋子”。

近日,當地總投資400多萬元的“全產業鏈中蜂生態平衡保護基地”項目進入招投標階段,這一消息讓基地負責人張海紅十分高興。這意味著,從生物多樣性保護延伸出的新型蜜蜂養殖全產業鏈有望形成。

從龍觀鄉中坡山森林公園入口處拾級而上,就能看到張海紅的中蜂生態平衡保護基地。從去年6月開始,張海紅定期推出蜜蜂主題研學活動,為周邊村落引來3萬人次的客流量,帶動周邊旅游業發展。伴隨著入冬,體驗者少了許多,但張海紅並沒閑著。她的手機來電不斷,“你的蜂箱定制好了”“基地項目已經定了,馬上招投標了”……

龍觀的“四明中蜂”,被稱為“中華蜜蜂最好的蜂種之一”。在考察不少地方后,張海紅就在山上住下了,發展中蜂產業。

“原來蜂農有自己的土辦法,大多都會搗碎蜂巢來取蜜。這樣一來蜂群無法存活,也會給蜂農帶來損失。”為此,張海紅帶著技術人員去和村裡的蜂農們“現場教學”。蜂農們從張海紅那裡學來的“子蜜分離”的養殖方法,大大提升了蜂蜜的品質和產量。

“以前一個蜂箱產蜜可能隻有10斤,現在可達到15斤。按照100元一斤的價格來算的話,僅僅1個蜂箱就能增收500元。”張海紅說。

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張海紅和5個村簽訂了蜂產業合作協議,帶動農戶發展四明山中蜂養殖,推出了蜂蜜酒、蜂蜜醋等蜂蜜的衍生品。今年3月,這個基地獲批成為省級中華蜜蜂繁育場。張海紅和蜂農們還帶領周邊果農們一起開啟了一項“甜蜜事業”。通過讓蜜蜂為周邊行政村500個草莓大棚、30個西瓜大棚授粉,使得農戶們都能從中受益。

“近幾年,龍觀嘗試將生物多樣性與文旅、農業相融合,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確保了生態環境的健康安全,也形成了獨特別致的景觀文化。”虞挺自豪地說。 

延伸閱讀

當地時間12月7日,“中國角”邊會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開幕。

COP15大會主席、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邊會開幕式上表示,中國作為COP15主席國舉辦這一邊會,旨在進一步凝聚保護生物多樣性全球共識,推動COP15第二階段會議達成富有雄心、平衡、務實、有效、強有力且具變革性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據介紹,中國積極探索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近年來,通過積極發展壯大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實現了群眾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加拿大環境與氣候變化部國際關系助理副部長斯蒂芬·德波爾、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干事馬克·蘭博蒂尼等出席並祝賀“中國角” 邊會開幕。

持續12天的“中國角”邊會將展開26場主題日活動。除系列展覽和宣傳活動外,雲南、廣西、浙江、江西、四川、海南、上海和相關企業等將舉辦主題日。

(責編:朱紅霞、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