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水稻上山,沒那麼簡單”——來自昆明石林縣田間地頭的觀察

徐元鋒
2022年11月07日08:50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今年秋收時節,石林彝族自治縣長湖鎮所各邑村史無前例多了兩項收成:大米和大豆。石林縣是喀斯特地貌,石頭多跑水快,所各邑村同樣缺水,村民從來都是買米吃。去年開始,村裡兩戶人家試種四畝多水稻成功,今年一下子發展到十多戶人家120畝水稻。村黨總支副書記李國去年種了兩畝,碾出的大米都被親戚朋友分光了。村民李學家今年種了兩畝水稻,打了13袋稻谷,他端著一盆谷子給記者看:“從來沒吃過自己種的米,今年吃上了!”

微信圖片_20221107013328.jpg?x-oss-process=style/w10

金秋時節,雲南各地“水稻上山”豐收的消息不絕於耳,引發廣泛關注。對此有人疑慮:真有那麼神奇?產量一畝能有五六百公斤?從2016年開始,石林縣開始試驗“水稻上山”,如今已在各鄉鎮推廣開,甚至實現和蘋果、大豆等套種,蘋果園裡長出了水稻。見到記者,石林縣農技推廣總站的老站長、研究員王邦海開宗明義:“水稻上山好,但沒那麼簡單。”

王邦海介紹,“水稻上山”是個通俗提法,其核心是“水稻旱種”,也就是離開傳統的“水種水養”條件,水稻能否達產。進一步說,是什麼樣的水稻上山?是必須雜交的新品種水稻,還是常規水稻也可以?再者是節水的程度。水稻如果不用大水插秧也不用漫灌保水當然好,但如果種的時候用水插秧,田間管理時可以“旱管”,也算是節水“上山”了。有些報道說,“水稻上山”還同步實現“稻魚鴨的綜合產出”,就顯得自相矛盾、盲目樂觀了。

2016年,為解決圭山鎮煤礦停產后轉崗職工吃米問題,石林縣利用“水肥一體化項目”,開始試驗水稻上山,當年取得成功。“之前圭山鎮就引進旱稻品種試驗,但產量低米質差,沒有成功”,王邦海介紹:“我們后來採用‘水肥一體化+地膜覆蓋+開溝栽秧’的耕作方式,用雜交稻‘滇優37號’實現畝產近500公斤。”這次試驗只是一戶人家,地邊有灌溉用水窖,栽秧時澆一次水用地膜覆蓋,后面基本靠流進溝裡的雨水,屬於“旱種旱管”的“上山模式”。

2017年,因“水肥一體化”成本較高,改用“控制栽種時間”取代這條技術規范試驗,同樣取得成功。王邦海解釋,“控制播種時間”是指在雨季來臨前一周多栽種,也就是約5月16日前后栽秧,栽種時澆一次水,下雨前若干旱再澆水一次,之后用雨季雨水基本滿足。如果雨季來臨后再栽秧,則會誤了節令,導致水稻難以抽穗灌漿減產。但是如果雨季少雨,干旱會導致水稻減產,今年石林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微信圖片_20221107013336.jpg?x-oss-process=style/w10

從石林縣的實驗過程不難看出,“水稻上山”並非簡單的稻種問題,涉及耕作管護方式,甚至田間耕作管理技術更為重要。王邦海介紹,從2020年開始,石林縣探索常規稻上山,改進管護方式同樣取得成功。記者在板橋街道者烏龍村採訪發現,該村用“錦瑞4號”種子,採取“水栽旱管”的模式,畝產量達到五六百公斤稻谷。強調稻種很重要,因為有的“水稻上山”賣力推廣的雜交新品種,每公斤種子價格高達五六十元一公斤,而每公斤“錦瑞4號”不到十元。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常規稻種都適合“上山”,需要試驗篩選。稻種的差異,會導致每畝水稻成本差出一百多元,這點對算小賬的農業來說不容小覷。

者烏龍村黨總支書記韓永雲告訴記者,從畝產值上來講,種植水稻和種植玉米相差不大,水稻稍微高一點,但比玉米費工,因此一百多元的種子成本並非無所謂。從去年12月份起,者烏龍村實施了國家土地整理項目,水利配套條件大大提高,要求相應地塊要種3年水稻。韓永雲說:“雖然經濟效益差不多,但種水稻顯然更有利於糧食安全,我在村上干了20年,像現在這麼重視糧食安全是頭一回。”

關於備受關注的“水稻上山”產量問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其實取決於多種因素。首先,“水稻上山”絕不意味著不需要一定的灌溉條件,即使“覆膜開溝旱種”也需要澆水。其次,“水稻上山”的地塊區位也很重要,所各邑村李學家今年種水稻的兩畝地都是窪地,種玉米烤煙容易澇,種水稻卻高產。再次,氣候、虫害、管理經驗等因素也都會影響產量,一次的測產結果還需要時間考驗,專家集中力量去種和農民自己種,產量也有差異。李學說,他通過今年種植學到,在坡地種水稻,開溝不能順坡要橫著開,才能留得住寶貴的雨水。

微信圖片_20221107013344.jpg?x-oss-process=style/w10

“水稻上山”是個系統工程,不是單靠種子一項就能解決的。過分突出稻谷種子的作用,還可能導致歉收風險。比如山區不同海拔種植水稻,氣溫不同需調整栽種時間,以適應節令。在“水稻上山”推廣過程中,要發揮農民的積極性,農民主動種有收益,后續才能推廣得開。記者在者烏龍村發現,由於水稻種多了農民自家吃不了,銷售又成了問題。保障糧食安全,改善山區水利條件更為基礎重要。2020年雲南省有高標准農田2400萬畝,隻佔耕地的25.7%﹔近七成耕地仍缺乏灌溉條件,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微信圖片_20221107013319.jpg?x-oss-process=style/w10

2021年,雲南省農業農村廳制定出台了“雜交稻旱種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到2023年,全省雜交稻旱種面積達100萬畝以上。對於這一件推動“水稻上山”、保障糧食安全的好事,有關專家認為,應全面認識“水稻上山”的保障條件和耕作管理技術,避免單打一產生風險,尤其要注意保障好農民利益。

(責編:朱紅霞、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