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高原特色農業 黃金十年步履鏗鏘

2022年10月19日08:15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原特色農業 黃金十年步履鏗鏘

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示范基地 本報通訊員 余偉剛 龍嘉 鄭熙 攝

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示范基地 本報通訊員 余偉剛 龍嘉 鄭熙 攝

景洪市勐旺鄉茶葉生產 本報通訊員 楊德明 攝

景洪市勐旺鄉茶葉生產 本報通訊員 楊德明 攝

鄉村產業興旺,家園美麗宜居,農民幸福安康,一幅紅紅火火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圖景在雲嶺鋪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雲南農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十年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兩次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多樣性資源基礎,抓好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持續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實現了資源大省向農業大省的華麗轉變,並持續朝著現代農業強省邁進。

截至2021年底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1萬億元

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

由2012年的1687.3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1930.3萬噸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593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197元年均增長9.1%

茶葉種植面積達740萬畝

花卉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咖啡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佔全國98%以上

特色資源轉化為優勢產業

十年來,雲南努力將資源稟賦轉變為富民興邊的優勢農業產業。雲南農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1640.4億元提高到2021年的3870.2億元,優質農產品在滿足時鮮供應的同時不斷向精深加工方向提檔升級,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達1.1萬億元,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提升至1.9︰1,助推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出口競爭力增強,2021年全省農產品實現出口額279.2億元,佔全省出口額的15.8%,出口規模優勢擴大。

取得這些亮眼的成績,得益於雲南准確把脈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這一關竅,將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作為雲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的法寶,解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的問題。

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十年,雲南人牢牢握住“米袋子”“菜籃子”“肉案子”,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充足。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由2012年的1687.3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1930.3萬噸,在全國糧食產銷平衡區中穩居第一位﹔蔬菜產量達到2748.9萬噸,較2012年增加86.7%,近七成銷往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以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肉類總產量由2012年的349萬噸增加至2021年的487萬噸,供應量位居全國前列。

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不僅讓雲南人吃喝不愁,以茶葉、咖啡、花卉等為代表的特色產業也迅速升級,三產融合發展,特色產業優勢更加突出。

立足山區農業實際,通過打造茶產業為主,蔬菜、生豬產業為輔的“一主兩輔”產業,保山市昌寧縣構建起新型產業體系,原本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通過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開啟了“昌寧紅茶”品牌新征程。昌寧縣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2.98萬畝國際“雨林聯盟”認証基地,扶持昌寧紅集團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昌寧紅茶”正努力打造為世界知名紅茶品牌。

近年來,雲南優勢農業產業產量、產值節節攀升,為雲南經濟發展夯實基礎。2021年茶葉種植面積達740萬畝,實現“千億雲茶產業”發展目標,有機茶園認証面積躍居全國第一位﹔花卉種植面積和產值增速位列全球第一,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水果產量由2012年的511萬噸增加至2021年的1200萬噸,年均增幅10%﹔咖啡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佔全國98%以上﹔天然橡膠、核桃、澳洲堅果、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保持全國第一位……

為了讓優勢產業發揮最大效應,十年來,雲南堅持農業品牌建設,“雲系”“滇牌”影響力不斷提升。“10大名品”“10強企業”和“20佳創新企業”評選、“四季雲品·產地雲南”系列宣傳推介活動等讓越來越多的“雲字號”產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近年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茶農每年僅茶葉一項,人均純收入就達1.5萬元,有的家庭一個採茶季下來就可以有10多萬元的收入,茶葉變身“致富葉”。從產業發展對收入的貢獻看,以2021年數據為例,雲南農民從第一產業獲得的收入為562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32元。

十年來,雲南堅持農業發展助農增收,農民生活走向富裕。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1%,由2012年的593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197元,其中經營性收入佔48.4%,高於全國約14個百分點。特別是脫貧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6%,由2012年的4797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27元,高原特色農業直接貢獻率達50%。

“農民收入由經營淨收入、工資性收入等4塊構成,經營淨收入又分為第一二三產業經營淨收入,第一產業經營淨收入主要指農民出售糧食、林果、牛羊、魚蝦等獲得的淨收入。可以說,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為全省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國林說。

從產業發展和收入匹配度看,雲南農民經營淨收入水平與農業發展水平高度匹配。雲南第一產業增加值、雲南農民經營淨收入絕對值均位列全國第10位﹔雲南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省GDP的比重、雲南農民經營淨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同樣排名全國第四位。業內人士認為,從發展趨勢看,高原特色農業在長期內仍將是雲南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收入構成中工資性和經營性收入佔比合計約80%。

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雲南農業市場主體活力迸發。十年來,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斷增加,農業市場主體實現數量和質量“雙提升”,基本形成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為引領、中型行業先進企業為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的發展雛形,農業市場主體已成為促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強大引擎。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白水鎮鎮長田永明指著眼前的大片土地告訴記者,通過引進企業和種植大戶,鎮上除了煙葉外,蔬菜、水果等高原特色農產品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法寶”。“瀘西地理、氣候資源極有優勢,四季均可種植,不僅產量有保証,品質也很好。土地流轉出去,農民不僅有地租,富余勞動力還可以到種植企業打工。”田永明說。落戶白水鎮的蔬菜企業常年都有用工需求,按計件發放工資,收入高的工人一個月可以有5000元到6000元的工資。由於當地蔬菜、水果品質好,上海、深圳等地的需求量大,供不應求。

十年來,雲南緊盯農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短板弱項和瓶頸制約,以穩量、提質、增效、富民為總體思路,在端牢飯碗、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快推動高原特色農業綠色轉型升級。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雲南農業綠色發展的踐行者。數據顯示,全省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連續5年負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超過88%、80%和76%。

通過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一個個富民產業旺起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口袋鼓起來、技術強起來,昂首闊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王淑娟)

聲音

十年來,雲南省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帶動農戶就業增收顯著提升。雲南省制定了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對農業市場主體的資金投入、金融支持力度等,育強龍頭、做大主體方陣、激發主體活力成效顯著。2021年,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達5221戶,比2012年增加2659戶,增長104%﹔輻射帶動農民增收從2012年的303億元增加到571億元,增幅達88%。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李國林

雲南在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深入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上成效顯著。近年來,省商務廳深入實施“互聯網+流通”行動,有效推動農產品上行。在“數商興農”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雲南省支持農村網商企業化升級、創新渠道助力數字富農、強化品牌建設促進價值提升、培育縣域電商服務暢通城鄉循環。

——省商務廳副廳長李翌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省相繼作出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食品與消費品制造業等八大重點產業,做特“綠色食品牌”等部署,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產業綜合實力、創新力、競爭力邁上新台階。十年來,雲南省農業規模優勢加快形成、產業優勢地位不斷鞏固、優質產品供給能力大幅躍升、市場主體實力不斷增強、品牌影響力快速提升。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總經濟師夏志敏

省農科院圍繞雲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聚焦糧、花、茶、蔗、菜、果、油、薯、麻等雲南特色或優勢作物,抓學科支撐體系戰略布局,做大做優生物種質資源等,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導和支持鄉村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振興進程。2022年建設鄉村振興示范點超過100個,構建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解決農業發展中“卡脖子”問題,預計全年成果應用超過4000萬畝,有力支撐和推動雲南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省農科院副院長張躍彬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