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心連心 五和家園一家親
俯瞰五和家園。尹以祜攝
十月的盈江壩,滿眼的金黃,宛如金色的海洋。
從上空俯瞰,以弧形結構布局的五和家園像是一把扇子鑲在大地之上。
五和家園一角。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中午時分,走進五和家園,一排排獨具民族特色的房屋呈現在眼前,房前屋后花果飄香,家家戶戶院門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這快中午了,怎麼都沒人在家呢?”面對記者的疑問,五和家園黨支部書記趙興文笑呵呵地說:“上班的上班,干活的干活。鄉親們在黨的好政策支持下,現在干勁十足。”
五和家園,是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舊城鎮東丙村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村寨。在2018年以前,這裡的群眾曾分散居住在離壩區較遠的山區村寨。“因山高路遠,群眾出行不便,不僅經濟落后,看病上學也十分困難。”趙興文說。
在脫貧攻堅中,舊城鎮針對該鎮上丙界、下丙界、邦坳、新麻撒、賀勐新村、團結6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260戶群眾居住分散、貧窮落后、就醫就學困難及“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實際情況,按照集鎮化發展方向,規劃建設了“五和家園”。
各民族一家親。尹以祜攝
“‘五和’意為從8個不同地方搬遷而來的5個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東丙村黨總支書記尚東雲介紹,實施搬遷后,五和家園從村內5個民族中分別推選1名代表擔任五和家園管委會委員,日常事務由民族代表共商共議,共同決策執行。村裡還制定了民族團結進步公約——兄弟民族,搬遷聚居,相互了解,休戚與共。
民族團結進步公約碑。人民網記者 李發興攝
“家家戶戶都沒有高圍欄,早上開門就可以看到鄰居。鄰裡之間也非常融洽,大家還經常在一起過各民族的節日。”64歲的趙壽生指著自家260多平方米的樓房感慨,“以前住的是竹籬笆房、瓦房,現在住上了新樓房,日子也越來越好了”。
有了新房子還得有“票子”。當地黨委政府一方面積極爭取資金建設鄉村振興工廠,採取“支部+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引入多家企業入駐﹔另一方面,引導群眾轉移就業、外出務工,同時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探索建立“村集體+農戶”經營模式,建設高山生態冷山羊養殖場1座、養豬場2座,培育種養殖大戶29戶。“不僅解決了部分群眾的就業問題,還提高了村集體經濟。”尚東雲說。
“吃新米”活動。尹以祜攝
“我們以前吃過苦,更懂得如今日子的甜,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趙興文的妻子孔雲玉從2020年開始就在工廠上班,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趙興文則帶領鄉親們在養豬場養豬。
短短幾年的時間,五和家園各族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純收入超過1.3萬元。“如今的五和家園,是一個實現新房、新村、新景,各民族休戚與共,有新產業、新生活、新發展的新家園。”趙興文自豪地說。
對於未來的發展,趙興文的思路很清晰:繼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村寨“顏值”,逐步發展鄉村旅游,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進鄉村振興示范鎮建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