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一份中學生對自己的調查和報告——

茫茫人海,你是“社恐”還是“社牛”

2022年09月26日08:1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茫茫人海,你是“社恐”還是“社牛”

近年來,“社恐”和“社牛”成了流行詞語,年輕人紛紛用它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標簽,以標志自己在人群中的心理狀態。

“社恐”,就是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充滿緊張或者恐懼﹔“社牛”,則與之剛好相反,在大眾社會中可以與陌生的人自來熟,敢於表達,不怕異樣的目光,不怕被嘲笑被關注。目前,這兩種說法似乎已經不再是社交極端心理的表述,也不只是形容極少數人的專門詞語,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在這兩個詞中選擇一個給自己貼上一個“身份”標簽。

你是“社恐”,還是“社牛”?你覺得這樣的心理狀態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願意作出怎樣的改變?……帶著這些問題,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一格”文學社的同學們展開問卷調查,並對本校部分同學和老師進行了訪談。

“社恐”或“社牛”,同學怎麼看

今年6月,高考填志願前的某一天,14班劉雯琪同學還清楚地記得,在北京大學吉林招生組駐地賓館的大堂,八九位家長圍著一個干練的男生咨詢著填報志願的相關情況。那名男生彬彬有禮、侃侃而談,目光沉穩而自信,家長們都以為他是北大招生組裡的老師,至少是大三以上的學生,紛紛投來羨慕和欣賞的目光。后來深入交談,才知道他是東北師大附中今年高三畢業生,叫李文鐸,因為高考成績優秀,確定能夠被北京大學錄取了,所以被臨時請來做招生宣傳服務的志願者。

“太令人敬佩了,絕不只是因為他的成績。”劉雯琪說,“如果不自報家門,誰都不信他只是剛剛高三畢業,他哪兒來的勇氣呢?真是一個‘社牛’!”而一想到自己在班會上做匯報都焦慮得不行,頭一天晚上睡不好覺,講話的時候手心裡也攥滿了汗水,自己顯然就是一個“社恐”。

其實,身邊像她這樣的同學也不少,課堂發言聲音小得老師都聽不清﹔走廊裡走路怕遇見別的班級的熟人,不好意思開頭打招呼,甚至走道愛溜邊兒,胳膊直撞牆﹔家裡要是來了客人,出於禮貌打了招呼,之后趕緊以學習之名溜之大吉……

在發放的“你是‘社恐’還是‘社牛’”問卷調查中,回收469份有效問卷。其中,有輕微“社恐”的287份,佔比61.19%,完全不“社恐”的有63份,佔13.43%,比較嚴重的77份,佔16.42%,非常嚴重的42份,佔8.96%,由此看來有很大比例的同學是有輕微“社恐”的。

在關於“社恐”場景的描述中,有322份選擇“在陌生人群中開口講話”,佔68.66%,其他依次是“路上怕遇到熟人”,161份,佔34.33%﹔“有老師在”,140份,佔29.85%﹔“去辦公室問題”,112份,佔23.88%﹔“在熟悉的人群中講話”,84份,佔17.78%。由此可見,如何融入和適應新環境是同學們當前最大的社交困擾。

而關於“社牛”,承認自己完全是的,有28份,佔5.97%,“偶爾在熟人面前是”的350份,佔74.63%,“從來不是”的有91份,佔19.4%,“在陌生環境可以放飛自我”的有35份,佔10.45%。由此可見,大家以為“社牛”是鳳毛麟角,其實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曾有過人生的“高光時刻”。

關於“社恐”還是“社牛”,高三8班張玳寧同學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其實,‘社恐’不一定是真正的社交障礙,也不是啥心理疾病,我倒覺得有的時候給自己貼上一個‘社恐’的標簽,自嘲一番,也能避免很多尷尬。”

當然,他對自己的定義卻很獨特:“也許我自己總是在‘社恐’與‘社牛’之間搖擺,要是按照最新的說法,我應該是另一個標簽——‘社雜’。每個人不是都在努力尋找著自己的舒適圈嗎,喜歡清靜的時候,我就扮作‘社恐’,一言不發剛好享受清靜,我不是害怕交際,只是不想交際而已,有的時候也是被別人給貼標簽了。”

高三14班李林鶴對各種大型活動的主持、策劃,都得心應手,在同學眼裡,他就是典型的“社牛”。據說,現在還有更新的一個詞語,也叫“社恐”,是“社交恐怖分子”,比“社牛”還要高一級。“‘社牛’是你們封的,我並沒有覺得自己怎麼張狂。”李林鶴說,“我性格外向,從小就愛和各種人打交道,而且這些年的學生干部工作,讓我對拋頭露面這樣的事情覺得都很自然,你們以為的‘社牛’,其實不過就是他自己選擇的合理或者合適的狀態而已。”

大型“社牛”的這番感言其實還是蠻具有“殺傷力”的,在我們看來的社交“天花板”,在人家那裡不過就是人生常態而已。對此,高三25班的王澤宇也有自己的感慨,他曾在暑假和他的電聲樂隊成員一起,在桂林路商圈、南湖公園等地進行戶外演出,周邊來來往往的行人、駐足觀看的觀眾,絕大多數都不認識,他就像“開了挂”的網紅,和大家自來熟地說著話、唱著歌、打著招呼,那個炎熱的夏天裡,伴隨著音樂的,就是一張典型的“社牛”笑臉。

“別人以為我死皮賴臉甚至不要臉,還要替我尷尬,我也挺不理解這些人的。青春的年紀,我們對周圍人報之以歌,我們點燃夏天的同時也釋放自己的熱情,這有啥不好的?隻不過我做的事,很多人背地裡羨慕嫉妒而又不敢做而已。我覺得當個‘社牛’也不錯,至少我現在什麼都可以直面。”王澤宇說。

“社恐”成因面面觀

“社恐”和“社牛”在學生眼裡不是稀有“病種”,而是人生常態,我們看來也可以坦然了,至少不必過分擔心,因為這大概率是與同學們給自己朋友圈、QQ號碼做的標簽一樣,有時候也許通過這個標簽實現了“自嗨”。

“不過,我們還是要審視一下同學們產生‘社恐’的原因,這樣才能有機會對自己的心理及行為進行適當的干預和調整”。“一格”文學社指導教師、語文學科周海燕老師說,“年輕人的心理有時候有點說不清,比如,我們既有膽量和陌生人說話,又害怕在陌生人面前開口﹔我們願意熟人間交往,但有時又不願意和熟人來往﹔我們渴望自己受到關注,但是又擔心自己出糗,遭到批評,被取笑,等等。”

“我覺得我的‘社恐’心理主要還是缺乏自信,其實我的性格挺開朗的,如果再深入研究缺乏自信的原因,恐怕就得歸結到家庭,我的父母都是教師,他們平時對我的要求既正統又嚴厲,我自小就總怕自己哪裡表現不好,會遭到爸爸媽媽的‘苦口婆心的指點’。”劉雯琪同學從自身和家庭的原因進行分析。

高三3班陳禹衡同學來自實驗班,班級大咖雲集,同學中既有“社恐”,也有“社牛”,他說:“其實,競爭壓力是‘社恐’的主要原因,人們在競爭對手面前,更喜歡隱藏實力,主動選擇當個‘社恐’,也未可知。至於那些大神嘛,他們從來都活在自己的學習世界裡,從來不會考慮外界的眼光之類的,所以‘社牛’其實也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至少在我們班級,大家都相安無事,誰也不把誰當另類,允許並接受每一個人的存在,不也很好嗎?”

周海燕老師分析認為,當代中學生在社交方面的確面臨挑戰,我們的父母以及祖輩們,社交能力很強,也是和他們當初的社會形態有關,集約型的勞動、開放型的社區,都促使他們與人溝通無障礙。而現今的孩子們,網絡時代本身就讓人孤獨,再加上生活節奏快、學習任務重、競爭激烈等,自然形成不愛表達、不愛溝通的習慣,久而久之似乎就成了自己的一個標簽了。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輕鬆撕掉標簽,關鍵是我們是否主觀上接受這樣的狀態。

其實,接受採訪的很多同學都表達出對自己目前現狀的不滿意,有時只是在等待一個契機,或者一種情境,能夠讓自己做出改變。我們很多人對“社牛”充滿羨慕,對“社恐”表示理解,更希望自己活在介乎兩者之間的位置上。

新環境,新“人設”

再有一年就要升入大學了,如果換個環境重新開始,你打算開始一段新的“人設”嗎?當這個問題拋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是眼前一亮,在對未來的設計中表現出對當前狀態的主動調整。

調查結果表明,有49位同學希望自己將來做個“社牛”,佔10.45%﹔有371人希望自己“變得開朗大方但不是社牛”,佔79.1%﹔隻有28人選擇“主動社恐,遠離交際”,佔5.97%。以此看來,年輕人更多還是期待自己在社會交際中能夠佔據主動權,雖然不是過分張揚,但是開朗活潑、大方得體、主動陽光,這些積極的心態都是同學們所喜歡的人設。

看著調查結果,劉雯琪同學感慨道:“其實有不少人的‘社恐’,都是青春期成長路上的一點點羞澀,隻要我們不過分放大,靜待花開,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敞開心扉。我們還沒在社會上鍛煉,我們還缺少機會。”

“貼個‘社恐’或者‘社牛’的標簽也無所謂,它不代表我是‘病人’,它只是代表我喜歡的一種生存方式而已,所以沒必要糾正,沒必要緊張,沒准在某個意外的時刻,我會成為自己想不到的自己。”李澤厚同學對此充滿樂觀。

“‘社恐’還是‘社牛’不是時尚病,而是青年的一種生活狀態,社會多點包容,給人以機會﹔朋友多點掌聲,給人以肯定﹔自己多點勇氣,給自己以膽量。讓每一個小心翼翼開放的花朵,都感覺到陽光的美好,都能舒展,就是最好的狀態。”周海燕老師對同學們的調查結果總結說,“至於‘社牛’嘛,我相信他們都有自己把握的尺度,隻要不是病態和嘩眾取寵,我都支持和贊賞!不過我提個建議,沒必要等到上大學的那一刻,要有所改變,隨時都可以!”

經過調查和採訪,“一格”文學社的同學得出以下結論:不要把“社恐”或者“社牛”看成是病態,它是青年給自己選擇的一種標簽,但又不是撕不掉的標簽。“社恐”者有人願意維持現狀,保持安靜,有人希望得到勇氣改變現狀,“社牛”者有人病態炫己,我們要漠然以對,如果是彰顯青春,張揚個性,我們也覺得無可厚非。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舒適圈”,不較勁、不刻意,也許會給緊張的歲月帶來些許安和。(劉雯琪 陳禹衡 張玳寧 李林鶴)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