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阿佤人民心向黨 繪就美麗新畫卷

虎遵會 蔡樹菁
2022年09月05日09:1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在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勐卡鎮的佛殿山上,藍天白雲間,芳草綠如茵,一座由石頭壘起的民族團結盟誓塔默默佇立在此,向不斷前來參觀的游客“訴說”著西盟佤山民族團結進步的故事。

民族團結盟誓塔遺址。人民網 虎遵會攝

民族團結盟誓塔。人民網 虎遵會攝

“大家眼前這座長5米、寬4米、高3米,共有3層結構的石塔,就是民族團結盟誓塔……”隨著西盟縣委組織部四級調研員李文學的講解,時間被拉回到半個多世紀前。

1949年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瀾滄民眾自衛總隊解放瀾滄全境,西盟區(現西盟縣)也宣告解放。然而,整個普洱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其中一些部落社會發展程度較低,民族關系十分復雜緊張。同時,西盟區(現西盟縣)緊鄰邊境,受到國民黨殘部勢力的威逼利誘,給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帶來嚴重威脅。

建國初期的阿瓦山人民。人民網 虎遵會翻拍。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阿佤山人民。人民網 虎遵會翻拍

1950年,為增進邊疆各民族對新中國和共產黨的了解,讓大家親身感受到新中國的強大和各民族一家親的氛圍,中央決定組織各少數民族代表進京參加新中國成立一周年國慶觀禮活動,以爭取新生政權在民族地區得到最廣泛的支持。

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石頭不能做枕頭、漢人不能交朋友”觀念,世居在這裡的少數民族猶豫了很久,經過當地工作人員的耐心動員和自身反復的思想斗爭,他們決定:出發!

建國初期阿瓦山各部落聚集場景。人民網 虎遵會翻拍。 (1)

新中國成立初期阿佤山各部落聚集場景。人民網 虎遵會翻拍

恰逢雨季,路爛泥滑,西盟少數民族代表足足走了21天才抵達北京。國慶觀禮之后,這些代表還到天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大城市進行參觀,他們親眼見証了新中國各民族平等一家親,心裡十分認同中國共產黨。

當時阿佤山的社會形態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至奴隸社會初期,不但有封建勢力的殘余,還面臨著境外反動勢力不斷滲透的艱難局勢,因此少數民族代表們返回普洱后,決心舉行一次盟誓活動,建立一個各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支點,可以極大增強各民族團結意識,筑牢民族團結的基礎,同時可以震懾境外的反動勢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阿佤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大大小小300多個部落掩藏在群山之中。最終,經過多方的努力動員,1951年1月21日,世居在佤山大地上的300多個部落中的佤族、拉祜族、傣族部落頭人、上層人士和漢族群眾代表共計3000余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阿佤山腹地的佛殿山上。

新中國成立初期阿瓦山各部落聚集場景。人民網 虎遵會翻拍

新中國成立初期阿佤山各部落聚集場景。人民網 虎遵會翻拍

經提議,為了見証大家永遠團結不變心,還舉行了剽牛、喝咒水儀式和盟誓活動。在拉勐、李保、王連芳、張春雅等人的帶領下,參加會議的各民族頭人、進步人士和縣、區領導每人抬起一塊石頭,將它們壘在一起,壘成一個長5米、寬4米、高3米、3層結構的石塔,這就是今天大家仍能看到的民族團結盟誓塔。

民族團結盟誓塔壘起后,3000多人在塔前庄嚴宣誓:“佤山各族人民要像塔裡的石頭一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永遠聽共產黨的話……海枯石爛永不變心。”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佤山各族人民仍一直信守這一誓言,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櫛風沐雨、砥礪前行,直接過渡到現代社會形態,完成了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民族團結盟誓塔是西盟佤山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旗幟,也是新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証。”李文學說。歷經風雨,民族團結盟誓塔依然屹立在那片草地上。時常有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活動在此舉行,大家重溫“佤山盟誓”的誓言,感受佤山人民的初心與堅守,唱響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