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我國林產業規模和增速穩居世界前列,10年林產業總產值增長超過1倍

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三農”這十年)

本報記者 顧仲陽
2022年08月26日07: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人不負青山 青山定不負人(“三農”這十年)

核心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保障國家木材和糧油安全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家門口的綠水青山,成為讓廣大林農獲得感滿滿的金山銀山。

林產品供給不斷豐富,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初秋的安徽省廣德市東亭鄉高峰村,儼然一幅竹鄉畫卷。1.1萬余畝竹林,是全村最大的資源,如何讓鄉親們的日子像竹子一樣節節高?

高峰村黨總支書記張昌偉說,近年來村裡採取“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110余名村民把近7000畝竹林交給合作社統一經營,形成了從竹材加工到竹木廢料綜合利用的完整產業鏈。村民陳照兵把20畝竹林流轉給村裡的合作社,自己給一家竹加工廠跑運輸,一年增收10多萬元。

如今的高峰村,以竹為美、因竹而富,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3.3萬元,村裡先后獲得了“國家森林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一根竹子“撐”起一方經濟。在全國,竹林面積超過1億畝,竹產業年產值近3200億元,帶動1500多萬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

提供木材是森林的基礎功能。目前全國木竹產品種類達上萬種。除了提供木材,森林還提供豐富的健康食物。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藤橋村,油茶林豐收在望。“10年前,村民都不怎麼管自留山,現在山林成了‘綠色銀行’。”村支書賴春根感慨。

既要讓村子增綠,又要讓村民增收。吉州區鼓勵農民發展油茶產業,對新建連片20畝以上的高產油茶林基地,每畝獎補1000元。在好政策帶動下,鄉親們陸續種下2000多畝油茶林。隨著油茶林陸續進入盛果期,“一畝油茶百斤油”成了當地農民的順口溜。

作為木本食用油,油茶豐富了老百姓的“油瓶子”。目前,全國種植油茶面積超過6800萬畝,茶油年產量90萬噸左右,核桃油、橄欖油等木本食用油年產量30多萬噸。

向森林要食物。10年來,全國發展6億畝經濟林,干鮮水果、木本油料等經濟林產品產量達2億噸,產值超過2.2萬億元,較10年前翻了一番。

向林下要增值空間。初秋的陽光透過白蠟林,林下微潮的稻草叢中,鬆茸菇正悄悄鑽出“圓腦袋”。正是這一個個鬆茸菇,讓山東省東營市龍居鎮謝何村村民謝光翠富了口袋:“以前林下閑著光長草,現在種鬆茸菇,一畝純利潤近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李濤介紹,村裡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產品遠銷京滬商超,供不應求。

在龍居鎮,一個個甘甜可口、巴掌大的麻灣西瓜成了熱銷的網紅產品,一盆盆婀娜小巧、毛茸茸的多肉植物,成了游客的伴手禮物……林下經濟多點開花,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林下生金”讓廣大林農獲得感滿滿。

“龍居鎮黃河灘區有4萬畝林場,我們積極鼓勵發展林下經濟,不斷提高林地綜合效益,以產業生態化打造鄉村振興‘綠色引擎’,以生態產業化培育鄉村振興‘綠色銀行’。”龍居鎮黨委書記隋海偉說。

木竹產品品類不斷增加,森林食物供應潛力不斷釋放,林下經濟繁花似錦,森林旅游方興未艾……10年來,我國持續豐富林產品供給,在保障國家木材和糧油安全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林產業規模和增速穩居世界前列,總產值超過8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超過1倍。

生態優先、綠富雙贏,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林業的生態功能日益顯現。”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表示。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如何平衡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

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各地結合實際,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富雙贏的轉型發展之路。

越來越多的“砍樹人”變為“看樹人”。

58歲的周義哲是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林業局有限公司北岸林場第七小隊工隊長。過去,他是一名伐木工。2015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採伐。

“不讓砍樹,干啥、吃啥?”周義哲和工友們轉了崗,但心存顧慮。幾年下來,通過森林管護撫育、防火、防治病虫害等工作,他們發現,現在看樹,人均年收入超過6萬元,“生態飯”才是長久飯。

停伐后,北岸林場森林資源得到休養生息,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經常有狍子、棕熊“光顧”林場和管護站,林場順勢發展起了森林旅游。“白天能聞鬆香、聽鳥鳴,晚上睡火炕、數星星,吃的是純天然的森林美食,來我們林家院游玩的游客越來越多。”周義哲說。

在廣大林區,林業工人在管護好森林的同時,圍繞“林”字做活“綠文章”,實現了“不砍樹照樣能致富”。

告別“原字號”,壯大“新字號”。

“拔草時要用心,別把幼苗的根帶出來。”在雲南省永平縣大理為民中草藥種植有限公司基地裡,公司副總經理王雲正指導村民為滇重樓除草。

2013年,為民公司在龍門鄉大龍午村打造林下中藥材仿野生種植基地,帶動農戶到基地務工。村民楊正勤夫婦在基地學會種植管理技術后,自己繁育滇重樓種苗,實現了增收致富。

永平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鄭衛達介紹,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2.5萬畝,2021年帶動農戶增收4200萬元,帶動1100多人就業,年勞務收入990萬元。

森林也是“藥材庫”,在生產優質中藥材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全國森林中藥材種植與採集面積超過5000萬畝,產量超過395萬噸。

告別“木頭經濟”,家門口的綠水青山成為林業經濟轉型發展的突破口,花卉、中藥材、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林業新產業新業態在全國蓬勃發展。全國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林地超過6億畝,產值達到9563億元,從業人數達3400萬人。

做大特色產業,林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多年的枸杞產業實現美麗蝶變。“枸杞原漿附加值高,能更好帶動村民增收。”學電子商務的劉朋鑫返鄉創業,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創辦公司生產枸杞原漿,通過“線上+線下”售往全國各地。

“枸杞鮮果賣給公司,1畝純收入七八千元,我在這裡工作,每個月還能掙3000多元。”大河鄉紅崖村村民冶玉明說。

深度開發“原字號”,做好深加工。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徐慶林介紹,截至去年底,寧夏枸杞鮮果加工轉化率達28%,產業綜合產值突破250億元。藥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讓小枸杞身價倍增。

在浙江省安吉縣,一根竹子被加工成3000多種產品,“吃干榨淨”的同時,竹產業新產品不斷涌現。竹制品開展個性化定制,以竹代木、以竹代塑創新步伐不斷加快,竹餐具、竹牙刷大量進入市場,竹建筑嵌入書店、音樂廳多個場景……

“一竿翠竹撐起一縣經濟”“一把轉椅轉出一大產業”“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安吉以全國1.8%的竹產量創造了全國10%的竹產業產值,全國每三把椅子中,其中就有一把產自這裡,白茶產業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8800元。

安吉是個縮影。全國各地借生態底色提升產業成色,林產業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產業、經濟林產品種植與採集、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三個產業,年產值均超過萬億元,成為我國林產業三大支柱。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創新產品不斷涌現,重組木竹、竹纏繞復合材料、無醛人造板等生物質材料規模化生產,定制家居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

錨定供給側,發力高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林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素質顯著提升。國家林草局改革發展司司長劉樹人介紹,林業一二三產比例由2012年的35︰53︰12調整到2020年的32︰45︰23,一產、二產加快轉型升級,三產貢獻率大幅提高。全國共創建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511個、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75個、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649個、國家森林康養基地96個,綠色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