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讓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2022年08月25日11:08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雲南區域創新能力從2012年的全國第28位提高到2021年的第21位,提升7位。”8月23日,在“雲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創新驅動雲南高質量發展專場發布會上,雲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廳長王學勤作主題發布時介紹,雲南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實力再上新台階。

“雲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創新驅動雲南高質量發展專場發布會。圖片來源:雲南省人民政府網站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創新型雲南建設,全省科技人才隊伍持續擴大,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對雲南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重要的雲南貢獻。

夯實根基 實力躍上新台階

雲南省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實現翻兩番,從2012年的68.75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245.99億元,從全國第24位提升到第19位﹔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0.62%提高到2020年的1%,從全國第27位提升到第24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從2012年的0.43%提升到2020年的0.97%,從全國第28位提升到第18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從2012年的9.81人年,提高到2020年的21.51人年。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2年的0.89件,提高到2021年的4.02件。

技術合同成交金額從2012年的45.7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06.1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工業總產值、營業收入和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分別從2012年的551戶、1804.61億元、2120.06億元、1287.1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055戶、4236.75億元、6152.26億元、4878.15億元,這四個指標的增長幅度分別為272.96%、134.77%、190.19%、278.99%。

雲南省主持完成了17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6項,綜合獲獎情況居西部第4位﹔有12人獲何梁何利獎﹔1610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從2015年的3.29%提高到2020年的7.34%。

“雲上黑山羊”成為中國第一個肉用黑山羊新品種。

“雲上黑山羊”成為中國第一個肉用黑山羊新品種。

聚焦需求 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雲南省聚焦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重大科技創新需求,組織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累計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1000余項,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重大新產品1000余個。

在工業領域,實施雲南省稀貴金屬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專項,基本建成國內首個稀貴金屬材料專用高通量計算平台,實現一批稀貴金屬先進技術、新材料研發及工程化應用,支撐新建或升級生產線15條,實現經濟效益24.7億元。研發鉑族金屬二次資源精確制取等新技術,建成全國最大的鉑族金屬再生利用基地。組織實施了一批先進綠色鋁材、綠色硅材重大科技項目。水電領域高拱壩、高碾壓混凝土壩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安全可控區塊鏈基礎平台在茶葉、金融供應鏈、跨境貿易及數字煙葉等領域應用,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堆垛機、AGV(自動導引車)等設備,取得歐洲市場通行証,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支持開展汽車發動機新動力總成技術及產品研發,相關企業連續5年獲得全國產銷量冠軍,成為雲南省首家工業產值和營業收入雙破百億元的裝備制造企業。

在農業領域,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領跑、並跑、跟跑”“三跑並存”新階段,為雲南省糧食連續增產、經濟作物效益提升、山地牧業進入全國畜牧大省提供了有力支撐。全省獲省部級以上農業科技成果獎153項,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773個,培育國內首個高維A玉米品種,自主選育的“滇禾615”獲全國優質稻食味品質鑒評金獎。茶葉、咖啡、堅果等品種選育技術全國先進,花卉新品種數量和種類居全國第1位。培育出8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楚粳27號、37號入選國家兩個超級稻品種,馬鈴薯品種“雲薯108”刷新西南地區馬鈴薯最高單產紀錄。普洱茶功效及作用分子機理研究、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虫害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

在生物醫藥領域,科技創新支撐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成效顯著。2021年,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營業收入2800億元﹔雲南生物醫藥制造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219.0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641.56億元,年均增長率12.7%﹔中藥材原料種植(養殖)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89.2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582.78億元,2021年,中藥材種植面積900萬畝,居全國第一位。2020年,雲南省疫苗批簽發量9465.51萬劑,居全國第一位,批簽發貨值居全國第2位。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全球首個EV71型腸道病毒滅活疫苗、全球第2個/國產首個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相繼獲批上市﹔自主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成為國內第5個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冠疫苗,獲批國內緊急使用﹔合作研發的mRNA新冠疫苗成為國內第1個、全球第4個獲得臨床試驗批件的新冠mRNA疫苗產品。三七中藥材及種子種苗、天麻中藥材3個標准通過國際認証﹔痛舒膠囊、血塞通軟膠囊獲FDA批准開展Ⅱ期臨床研究﹔“薇諾娜”等系列產品成為我國功能性護膚品行業領頭羊。

在民生領域,科技創新有力增進了民生福祉。科技扶貧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全省8502個貧困村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的全覆蓋,“瀾滄模式”“會澤模式”成為全省科技扶貧樣板。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突破了村鎮規劃、環境整治、產業發展、防災減災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科技支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有力推進。科技創新在“九湖”水污染綜合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臨滄市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雲南花卉新品種數量和種類全國第一。

雲南花卉新品種數量和種類居全國第一。

抓實源頭 基礎研究亮點凸顯

靈長類生物醫學、天文學、植物化學、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學等特色優勢領域基礎研究實力進一步鞏固,國際影響不斷增強。成功實現月球激光測距。發布全國首個生物物種目錄。種質資源庫野生植物種子數量突破1萬種,居全球第2位。

建成國內天然產物大數據中心。首次發現寒武紀節肢動物化石中樞神經系統。成功破解金絲猴適應高海拔環境遺傳機制。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干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首次系統解析了靈長類動物胚胎著床后的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事件。

聚焦基礎  引領能力顯著增強

貴金屬、特色植物提取等3個雲南實驗室啟動建設﹔建設了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了115個省重點實驗室,123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個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8個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5個省公共科技服務平台。

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中國科學院天元數學中心、景東120米脈沖星射電望遠鏡等一批“國字號”重大科學研究基地/設施落地雲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雲南創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雲南循環農業產業研究院、中國—東盟工業級5G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落地運行。

楚雄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玉溪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通過評估,通海國家創新型縣建設深入推進。

普洱市景東縣120m脈沖星射電望遠鏡。

普洱市景東縣120m脈沖星射電望遠鏡。

厚植沃土 團隊建設成效顯現

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圍繞科技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等方面,相繼出台配套政策68個,推進改革舉措83項。連續3個增選年份共7名高層次人才成功當選“兩院”院士,實現歷史性突破,在滇“兩院”院士達13人,居西部省(市、區)第4位。培育省級創新團隊278個,遴選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及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2343人。

季維智院士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朱有勇院士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朱兆雲院士團隊完成的雲南特色彝族藥物“痛舒膠囊”,是我國第一個獲FDA批准進入臨床研究的民族藥。

深化合作 科技入滇成靚麗名片

2012年以來,雲南省成功舉辦了5屆科技入滇對接活動,簽約項目3000余項,推動了一大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業、科技成果、人才團隊入滇落地。滬滇、京滇、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持續開展,雲南省與上海市每兩年共同舉辦一次滬滇科技成果對接交流活動﹔通過泛珠三角區域(“9+2”)科技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了與粵港澳科技合作對接交流平台。

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673個。科技入滇已成為國家區域創新合作的成功實踐。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建立了中國—南亞技術轉移中心等3個國家級國際創新合作平台。2017年,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實施以來,共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12723件。

“在科技創新的“趕考”路上,雲南在進步,全國各地的兄弟省(區、市)也在進步,雲南創新基礎薄弱的現實還沒有根本轉變。”在發布會上,王學勤表示,全省科技工作者將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隻爭朝夕,努力作為,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富民強滇提供強大科技支撐。(黃盛基、李明彥、黃晴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