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文山:打造百姓富足的邊境小康村

8月20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雲南文山打造百姓富足的邊境小康村。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努力打造一批邊民富、邊境美、邊防固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
正值暑期,雲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老寨村一步一景、處處富足,迎來不少游客。可在過去,由於位置偏遠,邊境村的發展相對落后,村民靠天吃飯,生活艱難,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從2015年開始,雲南省開展“沿邊三年行動計劃”,文山州統籌整合資金近11億元,對邊境村寨高起點規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環境整治等六大工程,42個邊境村寨變景區、土房變樓房。
為拓寬村民增收渠道,當地政府鼓勵、支持邊境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利用八角、草果、水果等資源,打造果品村、蔬菜村、鮮花村等一批特色村寨。在距離中越邊境不足一公裡的黃瓜錄村,通過發展農業和養殖業,村民就近能就業,收入實現翻番。
邊民富,邊疆穩。如今,文山州42個邊境村寨都有村民自發地參與到巡邊護衛中來,建設好美麗家園的同時,守護好神聖國土。
近年來,文山州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正酣,發展的春風再度吹進文山州,一個個邊疆美、邊民富的邊境村寨正串珠成線。
扮靚邊陲
照亮邊境群眾安寧幸福的好日子
雨后,富寧縣田蓬鎮廟壩村的草果林綠意更濃。
來到和平村小組,一座座漂亮的農家院落鑲嵌在青山綠水間。一路駕車鑽進草果地,村民林仕容看著長勢喜人的草果,笑容裡洋溢著幸福:“現在正是草果開花坐果的關鍵時期,看這開花量,今年會是個豐收年。”
憑借當地生態優勢,草果種植產業蓬勃發展。“種草果效益高,管護還輕鬆,種得多的村民每年有十幾萬元的收入。”林仕容說,這些年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草果烘干廠,形成了草果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條,村民們也在草果地裡找到了致富路。
“我們還引進了新品種,果子又大又好,根本不愁銷路。”言語間,廟壩村委會駐村第一書記農仕周透著自信,“今年還要擴大草果種植面積,下一步打算找企業合作發展‘草果+’系列產品,延伸草果精深加工產業鏈。”
地處滇東南的文山州,邊關漫漫,山鄉村寨蝶變的故事俯拾皆是。世代居住於此的群眾,對守邊固邊有著特殊的情感和表達。
“有國才有家。”熊光澤一家三代人72年守護邊關的故事傳遍壯鄉苗嶺。走進熊光澤一家所在的馬關縣金廠鎮羅家坪村,道路整潔、繁花似錦,五星紅旗在蔚藍的天空下迎風飄揚。這是一個有著守衛國土光榮傳統的英雄村寨,與越南緊緊相連。
“從小奶奶就告訴我,守好邊就是守好家。奶奶沒上過學,卻用毛筆把界碑上的‘中國’兩個字描得鮮紅明亮。”熊光澤的話堅定有力。為了守好邊,村裡組建義務巡邏隊,採取“十戶聯防”的方式,由點連線、由線帶面,助力強邊固防,村民們共同守護著祖國的邊境線。
守好國門也要建設好家園。羅家坪村依托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苗族文化基礎,主打“紅色牌”和“農家牌”,整合資金對村子進行全方位改造。改房屋、建廣場、鋪排污管……整個村子的顏值與氣質為之一變,成了美麗的紅色文化旅游村。
“你看,從這裡看下去,我們寨子現在多漂亮。”站在高處,熊光澤看著村子一臉自豪,“現在的好生活是黨和國家給的,我們要繼續守護好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還要在村裡開民宿、搞餐飲、開發更多的旅游項目,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國境之旁、鮮花盛開的村庄雲端之上、若隱若現的壯鄉苗寨……文山州438公裡的邊境線上一個個邊寨正在美麗蝶變
穿行其間,群眾的笑臉是最美的風景。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隨著去年底雲南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快速推進,發展的春風,再度吹拂一個個美麗邊寨。根據規劃藍圖,到2025年,文山將把42個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讓邊境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守邊固邊永不走的“哨兵”。(鄧蕊丹)
綜合自央視新聞、雲南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