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經費投入 加強項目研發
雲南省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記者日前從省氣象局等部門了解到,2016年省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省部合作協議簽署以來,雲南省強化資金保障,加大氣象災害科技創新,全力推進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氣象事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成效凸顯。
2018年以來,雲南省共籌措省級氣象經費46936萬元,突出支持氣象基礎能力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氣象賦能服務經濟發展等工作。安排省級財政資金20871萬元,支持省氣象局實施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農村防雷減災示范工程、氣象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工程等氣象事業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有力推進氣象監測、預報裝備迭代更新,氣象服務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今年,針對強降水氣象預報預警短板弱項,專項安排強降水監測預報預警應急防汛調度能力建設資金945萬元,支持省氣象局建立雲南強降水防汛“1262”遞進式氣象預報預警服務體系,為省委、省政府和相關部門精准指揮調度強降水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支撐。目前,雲南省氣象大數據雲平台全面投入業務運行,省、州(市)、縣(市、區)三級預報預警實現一體化運用,有效提升了極端天氣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
為發揮防災減災科技支撐作用,省氣象局牽頭承擔的省重點研發科技計劃“雲南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警系統研究”項目,促進強降水、冰雹、雷電短臨預警能力明顯提升,預警准確率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了3%。建成強降水誘發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平台,預警空間分辨率達3公裡。省氣候中心聯合省氣象台承擔的省重點研發科技計劃“氣候變化下主要氣象對高原特色農業的影響評估及監測預報技術研究”項目,研究雲南高原特色作物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致災機理,揭示農業氣象災害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建立高原特色主要經濟作物的氣候適宜性區劃,建立瀾滄江—湄公河全流域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報預警方法,提出高原特色農業防災減災的精細化氣象服務技術方法及服務方案,提升氣象為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雲南省立足於防、著眼於早,准確研判、因地施策,自2020年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開展以來,建立了“專家指導+工作調度+定期通報+督導檢查+數據管控”等工作機制,高質量完成調查階段任務。截至目前,全省採集各類調查數據2790余萬條,將普查成果應用在氣象災害預警指標修訂、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等5個方面,尤其是雷電和冰雹普查成果應用取得良好效果。
為切實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雲南省著力強化人工影響天氣標准化作業點建設,飛機增雨作業常態化實施,以及人工影響天氣中心和基地建設,有效提升了人影作業保障、指揮系統集成水平,省、州(市)、縣(市、區)三級人影體系全面建成。高效安全的飛機增雨作業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技術得到廣泛運用,年增加降水約30億立方米,防雹作業保護農作物近2000萬畝,防雹有效率達到80%以上,增雨防雹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張雪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