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朱兆雲兩院士為文山三七產業“把脈開方”

6月16日上午,在文山州第六期“文山大講堂”上,朱有勇、朱兆雲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親臨會場講授,為文山三七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把脈開方”。
朱有勇指出,千百年來,中藥材的使用都源於採挖野生資源,野生中藥材生長於深山老林,藥效高、藥力足,廣受青睞。隨著人類無節制的濫挖濫採,野生藥材資源已挖空殆盡,不得不轉為人工栽培。“由於中藥材來源於深山老林,既不耐肥,也不抗病,導致中藥材特別是三七種植連作障礙問題十分突出。”伴隨著中藥材產業化的發展特別是中藥材基地化、規模化的發展,因中藥材種植連作障礙問題,大多數中藥材種植地區特別是文山三七產區面臨著無地可種的尷尬局面。他認為,讓中藥材順應自然回歸山野林間生長,利用最適宜生態環境生產最優質的中藥材產品,是三七等中藥材種植發展的一大方向﹔要全力回應優質藥材服務國家中醫藥健康發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利用三七與林木物種化感效應顯著、林下生物多樣性豐度高、生物脅迫促進有效成分積累等特點,建立質量第一藥材生產模式,科技創新發展林下三七中藥材產業,把青山變成金山,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朱兆雲指出,雲南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條件,環境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民族文化多樣性造就了優越的天然藥物資源和民族文化遺產。她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天然藥物發展並不是一對矛盾體,而是相得益彰、和諧共生的,並從三七等四個治病救人的神奇藥草產業發展案例分析入手,深入淺出全面詮釋了生態文明建設與天然藥物產業發展的關系。“通過發展天然藥物資源,讓‘滿山遍野生長郁郁蔥蔥的小草藥材、五彩繽紛的花卉藥材、青枝綠葉的木本藥材’,不僅能推進天然藥物產業發展、促進人民群眾增收致富和地方經濟發展,也能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天然藥物產業與生態文明融合發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朱兆雲說道。(駱麗)
新聞鏈接:
朱有勇,國家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主持建成了農業生物多樣性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部共建國家主實驗室培育基地,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時代楷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朱兆雲,中藥資源(民族藥方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所長和黨委書記、雲南省民族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西南民族藥新產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她帶領團隊開展民族藥資源發掘,鑒定確証藥物4392種,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全國中醫藥杰出貢獻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個獎項及榮譽稱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