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民族團結之花盛放洱海之源

2022年06月16日16:14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發源於此而得名,這裡生活著24.81萬人,有26個民族,其中,白族人口佔63.1%。長期以來,各民族群眾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生產生活,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雲南洱源,不論城鎮還是農村,學校還是社區……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盛放。

庄嚴肅穆的鄧川法庭。楊若蘭攝

鄧川法庭,司法為民促團結

鄧川人民法庭位於洱源縣的南大門,服務鄧川、右所兩鎮,兩鎮有5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56%。長期以來,鄧川人民法庭堅持公正司法、為民司法,有力促進了轄區各族群眾共建共治共享。走進庄嚴肅穆的鄧川人民法庭,有一間特別的、充滿民族特色的調解室。這裡是鄧川人民法庭利用民族語言傳遞法治之聲的一個重要場所。

多年來,鄧川法庭設立“阿鵬特色調解室”,選配通曉當地白族語言、彝族語言的法官,特邀調解員等開展工作,用聽得懂的語言、能理解的法理、易接受的方式與少數民族群眾溝通,既打開了“法結”,又解開了民族群眾的心結。

56歲的孫平就是一名特邀調解員,他會說白族話、懂當地風土人情,還曾擔任村干部,有調解村民矛盾的經驗。2021年,他成功調解了134起群眾糾紛案件。他說:“我們通過推心置腹地調解,不僅讓群眾明白了法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還幫他們節約時間和減少訴訟成本。”

洱源縣玉湖社區一角。楊若蘭攝

玉湖社區,民族工作無小事

在洱源縣城老城區,有一個玉湖社區,社區人口有11437人,由8個民族組成,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一直以來,玉湖社區堅持“民族工作無小事”,服務好社區各民族群眾,維護民族團結,整個社區呈現出各族人民休戚與共、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

去年2月,玉湖社區服務站立足於民族群眾的現實需求,設立了民族專項崗,處理轄區內各種民族事務,為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優質周到的服務。白族“金花”楊炫芝是社區的一名民族專干,她對於社區群眾的民情民意比較了解,也熟悉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面對不同民族的群眾,楊炫芝都會尊重對方的民族風俗習慣,把民族團結落實到工作細節上,努力為少數民族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楊炫芝的辦公桌上,有一本記事簿,上面清清楚楚地記錄社區為民服務的每件事,小到居民家的一些瑣事,大到出行難題、公共場所建設,大家反映的問題和困難都會事無巨細記錄在冊。然后,社區想方設想去處理,解決好后再去請反映問題的群眾評價是否滿意。

有時候,楊炫芝也會和同事走上街頭,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識,進一步交流、培養、融洽各民族群眾感情。

洱源縣寧湖第二小學六年級二班正在上課的小學生。楊若蘭攝

寧湖二小,播撒民族團結的種子

風景秀麗的茈碧湖畔,洱源縣寧湖第二小學六年級二班的教室裡,身著各民族服飾的學生們正認真學習,書聲琅琅。

這所學校的在校學生有1301名,78.7%都是少數民族,學生由20個民族組成。

長期以來,學校充分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作用,堅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有機融合,在學生心中播撒下了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

該校校長余健介紹,寧湖二小有著頗具特色的“六個一”活動,即讓學生會作一幅民族團結進步題材的書畫、會跳一個民族舞蹈、會講一個民族團結進步故事、會唱一首民族團結進步歌曲、組織一次民族團結進步征文比賽、組織一次民族團結進步演講比賽。一屆又一屆孩子,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激發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的熱情。

通過多年積累,學校建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長廊,在教室、走廊、校園櫥窗等場地,處處展示著學生創作的扎染、手工、書法、繪畫等作品,校園裡充滿了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每到課間,學生們便三三兩兩去參觀,相互欣賞、相互學習,感受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

特邀調解員孫平。楊若蘭攝

福和村,民族群眾齊奔致富路

沿著遠超“十八彎”的山村公路驅車行駛兩小時,來到馬鞍山下小峽谷中的福和村。福和村隸屬洱源縣牛街鄉,村民以白族為主,位於洱源、鶴慶、劍川3縣交界處,平均海拔2700米,曾是省級高寒貧困重點村。

然而,近年村民種植的大莢豌豆竟能走出大山,漂洋過海出口到國外。白族村民羅桂林已經72歲了,身體依然硬朗,每天,他都會到自家的豌豆田裡轉一圈,摘摘枯葉、除除草。去年,他家種了3畝大莢豌豆,由於管理精細,產出的豌豆品質好,每畝能賣到八千多元。

“這裡旱地、荒地、荒坡多。過去,村民隻能種點玉米、土豆糊口。近年來,通過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創建等的實施,村民在大片的山坡上種起中藥材、大莢豌豆、種薯等經濟效益更好的作物,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6316元躍升至2021年末的11766元,大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福和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吉昆說。

據了解,2016年以來,兩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創建項目落地福和村。得益於此,福和村修建了村民議事中心、民族文化活動中心,實施道路硬化、人畜飲水工程,安裝太陽能路燈,還扶持村民種植250畝馬鈴薯、52畝中藥材,養豬96頭,養牛128頭,養羊112頭。

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培植產業,福和村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利用,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進一步帶動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動力。(楊若蘭)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