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三禮”:繁文縟節何以千年不絕(子曰詩雲)

熊 建
2022年05月27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三禮”:繁文縟節何以千年不絕(子曰詩雲)

  劉邦很不爽。

  自從統一天下之后,漢高祖劉邦廢除了秦朝繁瑣的禮法,一切從簡。結果,一有什麼宴會,大臣們便酗酒爭功,狂呼亂叫,甚至有人拔劍擊柱,亂糟糟的,很沒規矩。劉邦覺得自己也太不受尊重了。

  這時,儒生叔孫通說,我可以為您制定朝廷上使用的禮儀,既參照古代的禮法,再吸收秦朝的一些東西,以適應今天使用。得到允許后,他拉了一支100多人的團隊,設計完制度,去野外拉起繩子,立上草人,排練了一個多月。

  接下來,國家開朝會,各地諸侯和滿朝文武都來了。在叔孫通的導演下,整個儀式流程非常嚴謹。大臣們怎麼排隊、怎麼進入殿門、怎麼到台階上站立,皇帝的車子從哪裡進場、到哪裡停下,都有講究,並有專人負責導引。

  儀式開始后,各級官員依次向皇帝祝賀,所有人都誠惶誠恐。行禮之后,又按照嚴格的禮法擺出酒宴,大臣們按照爵位高低起身給劉邦敬酒。哪一個人稍有不合禮法的舉動,負責糾察的御史立即把他拉出去。整個朝會從始至終沒有一個人敢喧嘩亂語。

  這下,劉邦心滿意足地說:“今天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做皇帝的尊貴啊!”

  滿足帝王的虛榮心,不是禮的唯一用途。中國歷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對禮的重視,可說是滲透到骨子裡了。

  古代所謂禮儀,是個龐大的概念。上到國家政治,下到個人修養,包括敬鬼事神、區別長幼尊卑的各種規定和儀節形式。諸如政治體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軍隊征戰、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舉止,無不與禮有關。

  執禮是儒者的重要職責。孔子素以好禮、知禮著稱。《史記》說,孔子小時候跟小伙伴玩游戲,就經常鋪設一些禮器,有模有樣地演習禮儀動作。長大后,孔子把禮列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傳授並整理過當時流傳的禮書。他教導兒子說,不學《詩》,就張不開嘴﹔不學《禮》,就邁不開腿(無法立足於社會)。

  在孔子樹立的重禮榜樣下,儒家學者整理成書的禮學專著“三禮”——《儀禮》《禮記》《周禮》,在漢以后兩千多年裡,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制度的標杆性著作,被稱為“禮經”。

  《儀禮》是記載禮節儀式之書,反映的大約是戰國初期的情況。《禮記》是后儒匯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學傳述禮制、論說禮義的著作,不限於儀節形式,還包括政教、禮俗,屬於廣義的禮。“四書五經”裡“四書”所包括的《大學》《中庸》,就是出自《禮記》。

  《周禮》本名《周官》,序列周代官職,涉及田制、兵制、學制、禮儀、刑法等方面的政治安排。《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內容是有歷史依據的,絕非憑空臆造,概括了西周至戰國的情況,還包含了編纂者理想化的成分在內。

  綜合“三禮”來看,古人的禮包括吉、嘉、賓、軍、凶五方面內容。

  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神、人鬼的祭祀典禮,又分出若干細目,什麼日月星辰、帝王宗廟、先聖先師、四望山川,品類繁多。今天北京的天壇建筑群,就是祭天的場所。

  嘉禮是和合人際關系,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主要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賀慶之禮等。其中的冠禮就是今天說的成人禮,男子二十而冠,在冠禮中戴上特制的帽子,並獲得“字”(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此后,名隻用於自稱,除了君王、父祖,別人不能直呼其名而隻能以字稱呼。之前說到的叔孫通為劉邦制定朝會之禮,就屬於嘉禮。

  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名目繁多,天子個別接見來朝的諸侯,叫朝覲之禮﹔四方諸侯齊會天子,既可以在京師,又可以在別地,叫會同之禮﹔人與人相遇行禮,叫相見禮。以前人們見面要作揖唱喏,就是相見禮。

  軍禮是軍隊操練演習、征伐出兵之禮。軍隊出征前有很多祭祀活動,祭天、祭地、告廟、祭軍神等﹔祭祀禮畢,還有誓師典禮,把出征目的和意義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和作風,也就是戰前動員。

  努爾哈赤對明朝宣戰,誓師時宣布“七大恨”,把明朝殺其父祖、偏袒並幫助死對頭等7條“罪狀”,作為動員將士的內容。后來皇太極派軍出征明朝,送行時詢問出征的王公、貝勒、貝子:“你們有沒有忘記‘七大恨’?”大家齊聲喊道:“沒有忘記!”群情激奮,大軍出發。

  此外,軍隊的刑賞、凱旋、閱兵、打獵等均有相應禮儀安排。

  凶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應對死亡、災害、禍亂、衰敗等情況。其中,等級分明、形式繁縟的喪禮最受重視,加上所衍生出來的種種制度,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多人不怪,是中國人的觀念。為什麼這些繁文縟節流傳千年不絕?用叔孫通的話說就是,禮法制度這些東西在打天下的時候用不著,但是守天下的時候就非常重要了。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