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寧洱:更新改造蠹害木 盤活林源促發展

![]() |
更新種植的速生豐產林。李清攝 |
在雲南寧洱,思茅鬆小蠹虫危害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廣大林農,為科學精准治理小蠹虫災害,盤活森林資源,近日,寧洱縣根據相關要求和技術規程,集中力量迅速掀起了一場“滅虫”行動。
在寧洱縣勐先鎮安寧村的虫害鬆木採伐區,工人正在對已鑒定虫害的鬆木進行有序採伐,相關工作人員做著安全監管。寧洱縣林業和草原局有害生物防治檢疫中心高級工程師李智慧一行人在現場隨手採下樹梢,就能看見小蠹虫的入侵孔,每一個樹梢都有幾個,把樹梢撇斷,就能夠看到虫子住在裡面取食。
小蠹虫是一種嚴重危害鬆樹的世界性蛀干害虫,在其蛀害的過程中還常攜帶病原真菌即“伴生菌”侵入,進行協同危害,是雲南鬆的主要蛀干害虫,被稱為雲南鬆的“癌症”,危害性極大。
“根據它的生物學特征,每年3-5月是肉眼可見的成虫時期,其它時間以‘伴生菌’的狀態入侵樹木枝干。”李智慧說,寧洱縣於90年代初期就出現了小蠹虫災害,由於受政策、技術條件的限制,災害一直難以根除,給林農造成巨大損失。
據介紹,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要求,寧洱縣在小蠹虫綜合治理過程中嚴格按照技術規程,結合實際,堅持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把政策變成思路、把思路變成方案、把方案一個個具體落實,採取“建隔離帶、防止擴散,清除蠹害木、更新改造”的防治措施,並委托普洱市某集團進行災害木清理採伐。
該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政策方案出台后,當地人民政府委托他們來執行,通過規范技術處理,有效利用災害木。“我們把災害木清除以后,把林地交給農戶,通過更新造林,種植速生豐產林,有效提升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據了解,為最大限度有效利用好蠹害木資源,採伐區還引導群眾對消殺過的蠹害木回收后種植茯苓發展林下經濟,目前已有伐區村民正在壟溝埋樁抓時令種植,來年又將是一筆可觀收入,並對已採伐過的林區採取種植速生豐產林的措施及時修復林業生態。2021年共種植了6300多畝,今年雨季來臨前將定植1430畝,通過森林更新改造,保証了原料林基地建設,同時有效提升森林病虫害抵抗能力。
小蠹虫治理,既是攻克民生“腸梗阻”的對策,又是利國利民的長久之計,在推進該項工作開展中,如何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措施,為群眾、為基層、為企業做好服務保障考驗著寧洱縣相關部門黨員干部。對此,寧洱縣林草部門通過前期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積極更新改造蠹害木,盤活林資源。
寧洱縣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學習政策和實地調研,林草部門把政策變成思路、把思路變成實地做法,有針對性地運用於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企業的具體環節,在大抓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市場主體、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等中心任務中找到突破口,真正帶領林農念好“山字經”,唱好“林業戲”,讓群眾從中受益,實現生態興林、生態富民。
此外,寧洱縣還建立了縣、鄉(鎮)、村、組四級林長制組織體系,其中小組級林長就有1176名,通過落實護林員崗位職責,齊抓共管提高林業保護和利用的綜合效能。
“我日常的任務就是對自己負責小組的山林進行巡山,發現有什麼問題就及時上報,同時了解農戶的意見建議,收集整理后往上報。”勐先鎮黃寨村燒瓦箐小組林長李天富說,現在政策好了,效益也好了,老百姓參與管理山林也更積極了。
當前,普洱工業園區寧洱園已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全縣共有36家林產工業企業,其中有省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3家,規上林板、林化企業10家。按照現代林業發展的戰略目標,2021年全縣創造了林產業總產值40.9億元的佳績。寧洱縣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后,寧洱將繼續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生態立縣、綠色強縣”發展目標,為普洱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和維護森林生態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楊媚、陶平 寧洱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