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蒙自:石榴盆景匠心琢

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為全國7大石榴主產區之一。蒙自市新安所街道素有“蒙自石榴之鄉”和“過橋米線之鄉”的美稱,石榴種植面積達5萬余畝,新安所街道充分利用豐富的石榴資源,延伸特色農業產業鏈,依托盆景技藝傳承,大力發展石榴盆景產業。
新安所街道扎下社區窯房村村民鄧錦龍,從小就和石榴結下了不解之緣。十余年間栽種石榴盆景,共培育了墨石榴、彩雲瑪瑙、紅如意等30多個品種的石榴盆景。多年來,鄧錦龍以匠心和慧心雕琢作品,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6月,他花費了8年多時間打造的石榴盆景《疏影橫斜》,在紅河州首屆中華傳統端午節盆景藝術展中榮獲金獎。
“從業余到專業盆景種植,並加入紅河州盆景協會,我一直在不斷學習,並把所學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多年的積累,感覺對盆景種植越來越得心應手了。”經年累月的學習和實踐,成就了鄧錦龍種植盆景的一番好手藝。
石榴在新安所的種植歷史有800多年,在這漫長的傳承歲月裡,不斷累積和傳承下來的,是新安所獨特的石榴文化。像鄧錦龍這樣的石榴盆景種植藝人,在新安所街道已發展到30余人。憑借著豐厚的文化積澱和技藝傳承,新安所石榴盆景工匠們讓普通的石榴樹變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品,石榴盆景均價在上千元一盆。新安所街道以“黨建引領+產業扶貧”為抓手,大力發展石榴盆景產業,助推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新安所街道扎下社區黨總支書記楊炳燦介紹,扎下社區把石榴盆景當作社區發展的一個支柱產業,從前年開始,黨總支帶領黨員干部群眾種植石榴盆景,現在已發展到6個點。
據了解,扎下社區在村裡開設石榴盆景栽培技術培訓班,主要針對石榴盆景工藝制作及栽培技術進行培訓,取得了較好成效。近三年種植的石榴盆景主要銷往昆明、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目前石榴盆景共有4千余盆,村集體經濟年收入66000元。
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小盆景蘊含大文化,小產業助推特色農業發展。隨著新安所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對石榴產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強化專業化管理和規模化種植,拓展銷售渠道,強化特色產業、旅游產業發展,加強生態資源保護及鄉村治理,圍繞“一縣一業”示范縣創建,著力打造石榴公園、百年古樹石榴園及特色古鎮建設。
從2004年開始,在石榴發展規劃區內,新安所街道給予石榴種植戶每畝40元種苗扶持資金,推動石榴產業快速發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上海市某基金會發起“桑梓助農”項目,聚焦“三農”中農民增收問題,建立“桑梓小站”——新安所站。“桑梓小站”與專業合作社合作,定期對農戶開展基礎種植技能培訓並進行實地走訪指導,提高農戶基礎種植技能和現代農業思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營銷”的運作模式,充分發揮合作社的帶頭作用,規模化、品牌化生產銷售蒙自特色水果,促進農村專業化生產,使種植技術、資源和資金等生產要素合理優化組合,促進蒙自特色水果產業化發展,成為了幫助社員增收致富的有效載體。(彭雷、佴斌、張艷娥、張玨 蒙自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