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

雲南西盟:護好這抹“綠” 美了鄉村富了民

2022年04月22日09:1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春風拂面,吹綠了力所拉祜山鄉的茶山,春播春收正當時,豐收的喜悅溢於言表。

“我們因地制宜,探索‘三線產業’融合發展的綠色路徑,即短線發展甘蔗、青貯玉米等產業,確保短期可脫貧﹔中線發展咖啡、堅果等套種產業,確保中期可致富﹔長線做好茶葉、橡膠、肉牛等傳統產業,確保長遠可持續發展。”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力所鄉黨委書記李太宏說。

近年來,西盟縣力所鄉以黨建引領,按照“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引進新型產業,依靠技術、提高標杆,轉變發展方式,變“輸血”為“造血”。

村民們忙著採摘今年的第一撥春茶。李亞芹攝

“短線”重“短平快”,力保短期增收

“自從村裡動員種甘蔗以來,我們寨子很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春節過后就沒出去了,在家種甘蔗補助政策好,收入看得見,還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小孩。”正在砍甘蔗的西盟縣力所鄉圖地村村民娜刀說。

“去年村裡剛開始種甘蔗時我家就報名種了17畝,收入有3萬元。今年甘蔗價格好,我又擴種了2畝,收入會比去年更高。”娜那笑呵呵地說。

娜那丈夫多年前去世,子女都成家立業,過去靠種玉米、谷子和子女的贍養費維持生活。現在種植青貯玉米和甘蔗,增加了收入,日子越來越好過了。

過去,西盟縣力所鄉圖地村是力所鄉貧窮的代名詞,村民除了種稻谷和玉米收入外,沒有其他收入來源。2018年,力所鄉借助力所村、南亢村、圖地村、左擴村地理區位優勢,引進甘蔗新型產業,輻射帶動農戶種植增收。隨著脫貧攻堅銜接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國家惠農政策持續加大,村民種植甘蔗的積極性增強。這些天,走進圖地村甘蔗地,村民們都在忙著收砍甘蔗,一排排砍倒的甘蔗整齊地碼放在田間地頭。

“我從2019年開始種植甘蔗,種了20畝,去年擴種了6畝,今年甘蔗長得好,價格也好,應該會有5萬元的收入。”西盟縣力所鄉力所村王拱組村民岩鬆說。

村民在採收甘蔗。李亞芹攝

“中線”發展林果,鋪就綠色致富路

眼下,春季咖啡鮮果採摘已經接近尾聲,咖農們正忙著採摘今年的最后一撥咖啡鮮果。

“我家從2012年就開始種咖啡,前幾年鮮果價格才1.6元一公斤,好多咖啡地被丟荒或改種,今年咖啡價格好,4元一公斤,我們管理也更有信心了。”西盟縣力所鄉南亢村富倮組咖農娜俄說。

作為全縣咖啡種植面積最大的鄉鎮,力所鄉將咖啡產業作為全鄉支柱產業之一。為讓咖啡、堅果提質增效,力所鄉加強咖啡、堅果管護技術培訓,技術員深入種植地解決村民遇到的問題,確保科學管護提質增效。

“我們合作社有18名社員,每年採咖啡旺季,直接帶動周邊村組200多戶村民採咖啡增收。今年收購鮮果200多噸,已經銷售了40多噸,其余的正在加工。這些年,社員們學會了管理,咖啡增產增收,特別是今年價格好,社員們干勁十足。”西盟縣天源咖啡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扎兒說。

“我家去年種了5畝咖啡,收入2萬多元﹔14畝堅果沒有完全採摘,收入2萬多元﹔茶葉5畝,收入1.4萬元,今年5萬元的收入不成問題。”西盟縣力所鄉茨米竹組村民扎給說。

過去窮得叮當響的茨米竹組,現在種植茶葉230畝、堅果749畝、咖啡650畝,每年靠茶葉、堅果和咖啡收入,村民戶均收入已經突破萬元。

“長線”持續做好傳統主打產業,村美民富奔小康

春風送爽,艷陽高照。在南亢村青蔥翠綠的800畝商煙街生態茶葉產業基地裡,村民們三五成群忙著採摘今年的第一撥春茶。

“我到合作社工作好幾年了,主要負責加工茶和管理茶地,每月工資3000元,管吃管喝,比去外面打工強多了。”49歲的村民李扎克說。

作為西盟縣商煙街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扎戈,發展有機綠色茶產業,帶領村民做茶增收,2020年被評為“西盟工匠”,他有豐富的茶葉管理和加工經驗,在他的傳幫帶下,多名社員成為了茶葉管理和加工能手。

“自從村裡發展生態茶以來,每年春茶採摘旺季,我們每天收入有200多元,採茶不忙時我老公可以在附近做些零工,現在收入穩定,我們生活很開心。”西盟縣力所鄉南亢新寨村民娜四說。寨子裡很多村民也一樣,採完自家的茶葉后,到合作社採茶務工,增加收入。

西盟縣力所村永佤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雷艷香說:“村民白天採茶,晚上分裝,我們合作社收購,茶葉銷往上海、甘肅、廣州、昆明、普洱等地。自成立合作社以來,我們社員從9戶擴大到現在的180多戶,合作社主要生產紅茶、綠茶。今年,我們合作收入預計能到180多萬元,戶均可增收9000多元。”

“政府經常派技術員來給我們做茶葉、咖啡、堅果等培訓,我們聽技術員的話不打藥管理,茶葉價格賣得高。我負責採茶,妻子在合作社加工茶葉,一年下來,我家去年收入4萬多元,兩個兒子在省外務工。”西盟縣力所鄉力所村村民扎努說。扎努家脫貧之后,靠著好政策,夫妻辛勤勞作,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我們種茶早,當時隻會採茶不會管理,茶品質不好也賣不了多少錢。現在同樣的茶地,不同的管理,有機茶更好賣價格更高。”聊起茶葉產業,西盟縣力所鄉娜藥臉上綻滿了幸福和自信的微笑。娜藥家在永佤合作社加工茶葉,年收入有5萬多元,女兒在念大學,兒子在廣東務工,夫妻倆在茶地裡忙著採茶,生活簡單又幸福。

力所鄉的發展,只是西盟縣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西盟縣通過強化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模式、創新體制機制、高度組織化加快發展“短中長”三線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全鄉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群眾收入大幅增加,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同步提升,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李亞芹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