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湖水回來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故事⑤)

春日的白洋澱生機盎然。 新華社記者 才 揚攝
湖泊是江河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宛如一顆顆鑲嵌在大地上的明珠。然而很長時間裡,一些地方圍墾湖泊、超標排污等,造成湖泊面積萎縮、水質惡化,大地的“明珠”蒙塵,不再清澈透亮。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湖泊保護、改善湖泊生態、維護湖泊健康,讓湖水再次清澈、人水再度和諧。
打響治污攻堅戰
長期的生態欠賬,讓不少湖泊生了“病”,有的還“病”得不輕。近年來,各地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讓湖面蕩漾起碧波。
初春的白洋澱,蔚藍的水面上,搖曳著大片金黃的蘆葦。位於河北省安新縣的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譽為“華北之腎”,143個澱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
對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來說,美麗的白洋澱點綴了兒時的記憶。安新縣趙北口鎮趙庄子村村民趙雁林清晰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澱裡水質清澈,水舀上來就能喝。之后,白洋澱干涸了多年,上面能跑馬車,能開拖拉機。再后來通水了,但水質變差了,一些河段一度呈現“醬油色”,氣味刺鼻難聞。
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專程前往白洋澱。他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澱修復好、保護好。要有嚴格的管理辦法,絕對不允許往裡面排污水,絕對不允許人為破壞。
“不讓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澱!”河北省提出了這樣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5年來,河北全省上下合力打好白洋澱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戰,讓目標逐步變為現實。
改善白洋澱水質,關鍵是把住“入口關”。103個澱中村、澱邊村,因地制宜配建起了115座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后全部導排到澱外綜合利用。位於入澱河流河口區的府河河口濕地,採用“前置沉澱生態塘+潛流濕地+水生植物塘”的工藝淨化水質,相當於在白洋澱入口處裝上了“淨化器”。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白洋澱澱區整體水質為Ⅲ類,主要指標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同比分別下降16.8%、16.1%和30.4%。白洋澱水質全面提升至Ⅲ類以上標准,進入全國良好湖泊行列。
“兒時記憶中的白洋澱慢慢回來了。”安新縣安新鎮王家寨村黨支部書記王軍說。如今的白洋澱,初春,蘆芽競出,滿澱碧翠﹔盛夏,荷花綻放,岸柳如煙﹔金秋,蘆花紛飛,稻谷飄香﹔隆冬,白雪皚皚,堅冰似玉。
在治理湖泊污染的實踐中,各地普遍意識到,湖泊是生態系統中的一環,治理湖泊污染不能隻做“湖面文章”,必須堅持水岸一體、河湖協同治理。
滇池、洱海、瀘沽湖……雲南省有九大高原湖泊,這些湖泊像是鑲嵌在雲南大地上的九顆明珠。然而,惡化的水質曾讓“明珠”一度失去光彩。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位於雲南省大理市的洱海,是著名的風景區。但隨著大理城市的發展,洱海逐漸不堪重負,從20世紀80年代起,洱海水質急速下降。
2016年11月,雲南省對洱海進行搶救性保護,從環湖截污、面源污染治理等多方面著手,全面打響洱海治理攻堅戰。
何利成是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他在洱海邊開了一家客棧。2017年,大理市開啟洱海保護“七大行動”,何利成的客棧在被整治之列。2018年,何利成的客棧整體后退7米,得以重新開張。“我覺得值!山清水秀才有鄉愁,污水禿山人都不來了。”何利成說,現在,客棧還安裝了環保設施,一滴污水也流不到洱海。
目前,洱海治理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基本實現流域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洱海水質下滑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總體水質穩定在Ⅲ類。
“碧波蕩漾、白雲悠悠,洱海邊有我最美的守候……”現在,何利成常常泡上一壺香茗,靜坐在梨樹下,眼前是清澈的湖水,耳中回蕩著這首歌曲《鄉愁大理》。每年,不少游客來到他家客棧小院,體驗天藍水碧的洱海風光。
近年來,全國湖泊水質持續改善。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2月,監測的195個重點湖(庫)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湖庫個數佔比80.0%,同比上升4.0個百分點。
湖長守護清水碧波
清澈的湖水能夠再次回來,一項制度創新功不可沒。
2月2日,農歷大年初二,蔡禮順照常帶隊來到湖邊:“假期到湖邊游玩的市民多,巡湖工作不能放鬆。”蔡禮順是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的鎮級湖長,當天他要帶隊巡查的是華家湖,這是淮北市的地表飲用水源地。
巡湖果真發現了問題。在華家湖南岸,他們發現了一張15米長的捕魚網。對漁網清理收繳后,蔡禮順又聯系了各村部,讓各村通過廣播宣講禁止非法捕撈的規定。
在蔡禮順巡護華家湖的同時,全國有100多萬名河湖長正在守護著各自的責任水域。2018年6月,全國31個省(區、市)全面建立起河長制。2018年底,全國又全面建立起湖長制。30萬名省、市、縣、鄉級河湖長年均巡查河湖700萬人次,90多萬名村級河湖長守護河湖“最前哨”。黨政主導、水利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共治的河湖管理保護新局面逐步形成。
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表示,河湖長制從最初建機立制、責任到人、搭建四梁八柱的“1.0版本”,發展到重拳治亂、清存量遏增量、改善河湖面貌的“2.0版本”,目前已進入全面強化、標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河湖長制是符合中國國情、水情,具有開創性的重大制度創新。
不少地方在實踐中進一步創新河湖長制,推行“河湖長+”制度,如“河湖長+檢察長”“河湖長+警長”等,促使多部門協同發力,合力破解河湖生態治理難題。
2021年底,福建省仙游縣建立起縣、鄉兩級河湖警長制,河湖警長紛紛牽頭開展巡河、巡湖活動。
2021年12月10日凌晨,仙游縣公安局蓋尾派出所接到群眾電話舉報,有人在木蘭溪流域非法捕魚。仙游縣公安局蓋尾派出所、縣河長辦、縣農業局等有關部門立即驅車前往現場查看,發現有人使用非法改裝的電魚設備捕撈螃蟹。執法人員及時上前制止,並將捕撈設備予以沒收。“非法捕撈大多發生在夜間,河湖警長制建立后,合力治水的效果明顯。”縣河長辦負責人介紹說。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河湖亂象得到有效遏制,河湖頑疾得到有效治理,河湖監管水平明顯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衛星遙感、大數據、無人機等新技術和新裝備的廣泛應用。
浙江省長興縣不斷探索數字化河湖管護機制。長興縣河長辦督查二組組長夏正峰表示,“在過去,一些隱蔽區域的問題,河湖長很難第一時間發現。現在有了數字化平台,全縣河湖所有信息一覽無余。”
長興縣將全縣水域面、排污口、水利工程等處監測到的數據匯總,開發出線上“河湖感知一張圖”。這張圖通過實時獲取水質、水位、岸線穩定性、植被覆蓋率、公眾滿意度等8個特征動態數據,自動生成“紅、黃、綠”三色河湖健康碼,並實時向河湖長、河湖長制成員單位、社會公眾發布河湖健康狀況,讓河湖自己“說話”。
把水面還給湖泊
長期的人水相爭,造成全國近1000個天然湖泊因圍墾而消失。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加快退耕還湖、退圩還湖、退養還湖,實施湖泊濕地保護修復工程,讓人與水回歸和諧共生。
江蘇省宜興市地處太湖之濱。半個世紀前,當地人為了生存發展,在竺山湖區域圍墾建圩,建起化工廠﹔半個世紀后,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宜興主動退圩還湖,把水面還給湖泊、還給自然。
2019年11月,宜興市太湖竺山圩退圩還湖專項規劃通過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審查,2020年2月獲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根據規劃,竺山湖退圩還湖綜合治理工程退圩還湖3174畝,佔竺山圩總面積的50.5%,恢復太湖調蓄能力,並改善太湖水環境。
2020年10月17日,伴隨著挖掘機的轟鳴聲,竺山圩退圩還湖工程正式開工。退圩還湖工程需拆除竺山圩東北部老堤3.2公裡,新建堤防7公裡。生態修復工程圍繞環太湖大堤兩側區域開展,在大堤迎水面種植水生植物,構建生態攔截淨化帶。
曾經濱湖林立的化工廠,正在有序搬遷﹔依托退圩還湖工程帶來生態紅利,一系列旅游康養項目正在開發建設……竺山湖正漸漸恢復往日的美麗風光。
實踐表明,各地的還湖工程不僅“還”出了綠水青山,也“還”出了金山銀山。
春寒料峭,貴州省錦屏縣三板溪湖區碧波粼粼,兩岸青山疊翠,宛如一幅水墨畫。“以前湖裡遍布網箱,水質很差,老遠就能聞到臭味,沒人願意到這裡來。”錦屏縣水務局副局長潘宗懿說,現在可不一樣了,湖區水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一到周末、節假日,很多人來這裡游玩。
三板溪上有一座百萬級水電站,2006年,三板溪水電站下閘蓄水后,形成6.5萬畝水庫湖面。周邊農民紛紛開始網箱養魚,致使湖面遍布網箱。2017年底,湖區網箱養魚2.3萬多箱,面積達5278.3畝,投放的餌料使湖區總氮含量嚴重超標,水質日益惡化。
2018年,為修復錦屏三板溪水庫水生態,還湖一泓碧水,錦屏縣大力開展“退養還湖”,全面清理整治養魚網箱。網箱退出與轉產轉業同步推進。錦屏縣幫助網箱養殖戶尋找新的出路,通過發展工廠化養殖,實現“拆網箱不拆產業”,推進水產業轉型升級,增加養殖戶收入。
珍稀物種頻頻現身
隨著湖泊生態逐步恢復,湖泊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不少曾經的“稀客”正成為“常客”。
“吳局長,我發現了6隻青頭潛鴨,這在大通湖可是罕見!”
“真的啊?這可是最好的元宵禮物!”
2月15日一大早,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南洞庭保護管理局局長吳錚杰接到報喜電話。打電話給他的是攝影愛好者李劍志。
李劍志常年拍攝鳥類視頻和圖片。最近,在整理一批照片時,他驚喜地發現了青頭潛鴨。青頭潛鴨體圓、頭大,上體黑褐色、腹部白色,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大通湖是組成洞庭湖的四個較大湖泊之一。近些年,大通湖區持續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使大通湖水質常年保持在Ⅳ類以上,再加上水草、螺蚌、蝦蟹等水生動植物的多樣化恢復,吸引大量鳥類在此棲息。特別是每年冬季,前來這裡越冬的候鳥高達10萬隻,其中不乏白鶴、小天鵝、水雉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近年來,各地加大對湖泊生態保護力度,一些多年不見的物種開始回歸。
“快10年了,它終於出現了!”2021年4月,在鄱陽湖都昌鬆門山水域,江西省水科所專家王生發現了一尾長23厘米、重47.4克的鳤。
“當時很吃驚,又不敢肯定,急忙聯系其他專家比對。”王生邊說,“這一尾鳤體型較小,估計為1齡左右,可以推斷,消失多年的鳤種群正在恢復。”
鳤曾是長江流域廣泛分布的魚類之一,由於水質污染、過度捕撈,鳤種群數量大幅下降。“上一次在鄱陽湖監測到鳤是在2012年,近10年像消失了一樣。”王生邊回憶。
2020年1月1日起,鄱陽湖開啟為期10年的全面禁捕。鄱陽湖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迎來了越來越多的“老居民”——大規模刀魚群、絕跡20余年的頜針魚……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魚躍鳥飛、穿梭游弋的情景得以重現。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2月24日 第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