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劇《一大代表毛澤東》:詩意與激情的交響

廣播劇《一大代表毛澤東》從五四運動后,毛澤東擔任《湘江評論》主編的時間點切入,把當時面對各種新思潮,剛剛在漫漫長夜看到一縷曙光的一群青年人的革命實踐表現得具體而生動。作為《湘江評論》主編的毛澤東,已經深刻認識到沒有思想改變,就沒有中國的改變,到頭來不是袁世凱復辟,就是軍閥輪番上台,換湯不換藥。但新思潮那麼多,到底哪一個才是救國救民的良方?
從優秀青年到一大代表,毛澤東在這個時期也和其他青年人一樣,有許多的困惑。不同的是,他有自覺解惑的過程。從街頭演講喚醒民眾開始,到去北京請願懲辦殘害學生的凶手張敬堯,在北京讀陳望道翻譯的國內第一部完整版《共產黨宣言》,和李大釗、陳獨秀討論俄國革命,再到回湖南開辦文化書社,並以此為基地發起成立俄羅斯研究會,為成立長沙共產黨早期組織而積極做准備,到最后參加中國共產黨一大,成為一大代表。全劇通過這些事件的展開,講述了毛澤東的尋找歷程和心路歷程,並在敘事中陸續帶出和湖南的何叔衡、楊開慧,北大的李大釗、陳獨秀,法國留學的蔡和森,上海的李達等主要人物的關系。劇中或輕或重,濃妝淡抹之間塑造了每個人的鮮明形象。
劇情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兩次不同思想的交鋒,也是劇中通過思想碰撞,帶出人物情感的獨特表達。一次是1921年元旦,新民學會年會在長沙文化書社內召開,大家一致同意把“改造中國與世界”定為新民學會的新宗旨。但在是否將布爾什維克主義作為行動綱領,立即建立一個具有政治抱負的類似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的討論中出現分歧。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將聽眾帶入規定情境,仿佛身臨其境,劇中內在的張力,讓此時的戲劇性表現得十分充足。另一次交鋒是毛澤東、何叔衡去往上海參加黨的一大期間和蕭子升相遇,多次敞開心扉的促膝長談。如果說第一次的交鋒充滿火藥味,而這一次卻充滿深情。
圍繞思想啟蒙和堅定共產主義信念這一主題,廣播劇《一大代表毛澤東》通過斗爭實踐的戲劇化處理,將人物的成長過程藝術化呈現。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尋找真理的過程,也是我們跟隨他們理清歷史背景、知曉道理由來、理解革命信仰的過程,在過程中得到思想啟迪。
廣播劇是一種通過語言和音樂音響有機結合,用聲音創造出的獨具魅力的聽覺藝術。全劇運用多種手法,以良好的精品意識完成了演播制作,藝術性得以完整呈現。《一大代表毛澤東》的語言,除了完成歷史背景、場景轉換等基本敘事功能以外,還富有詩意、激情。語言的文學性,奠定了作品的藝術基調。演員的個性表達、方言的合理使用、表演的深厚功底,將毛澤東的敏銳、李大釗的睿智、陳獨秀的激情、楊開慧的聰慧、陳樹湘等湖南青年“吃得苦霸得蠻”的生動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躍然眼前。劇中根據劇情需要,精心設計的音樂和音效,營造出了不同環境、場景和氛圍,有效地調動了不同人物的情緒和聽眾的情感,尤其是《國際歌》和《瀏陽河》兩個音樂主題的變奏和融合,以及交響樂隊的演奏,頗具匠心地演繹出湖南地域特色和人物內心世界,用聲音刻畫出了共產主義先行者的獨特藝術形象,賦予聽眾無限的想象空間。我們仿佛真的看見毛澤東懷抱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救國救民志向,從長沙小西門碼頭登上小火輪,去上海參加黨的一大。由此可以見得,廣播劇《一大代表毛澤東》從劇本到作品,完成了立體化的藝術創作。(關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