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淬匠心 窯變煥新生
——探訪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碗窯村煙火裡的陶韻時光

陽春三月,走進臨翔區博尚鎮碗窯村,11條清代龍窯依山而建,窯火綿延近三百載,這裡,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碗窯土陶文化之鄉”,每一片陶土都承載著匠人的匠心與歲月的故事。
九代匠心:從鹽巴錢到法國訂單
“來臨翔旅居,要做三個旅游攻略:喝普洱茶、捏陶泥、看雲海。”來到安康樂陶坊,62歲的鄧安康正用他制作的陶器為客人們沏泡烤茶,茶香扑面而來,放眼而去,金燦燦的油菜花潮逐漸退去,綠油油的菜籽莢粉墨登場,充滿生機的小村讓游客沉浸在悠閑與愉悅之中。
鄧安康向大家介紹,清乾隆元年,湖南省長沙府貴東縣鄰裡鄉人羅文化、楊義遠、鄧成和3人靠一手制陶技藝外出謀生,來到碗窯便愛上這片熱土,紛紛在這裡安家落戶,建起了羅、楊、鄧三條龍窯。如今已發展為有大小手工制陶作坊108間,碗窯村80%的人從事制陶工藝,整個村就是一個原料、生產、銷售的大作坊,形成“全村玩泥巴,男女制陶器”的局面。
作為鄧氏第九代制陶傳人、雲南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半生與泥為伴,將祖輩的腌菜壇化作國際舞台上的藝術珍品,更以匠心點燃鄉村振興的“窯變”之火。鄧安康輕叩手中茶罐,鐵鏽花紋在釉面暈染。1962年,他生於這個以陶為名的村落,曾祖父鄧祥泰創辦陶瓷合作社,祖父鄧富泰、父親鄧明貴相繼執掌陶器廠。1978年,16歲的他蹬動祖傳木轱轆,日復一日揉泥拉坯,磨破的指尖滲入陶土,“那時一窯咸菜壇,換的是全家鹽巴錢。”
2014年,鄧安康被認定為雲南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后,帶著徒弟踏遍景德鎮、建水,將“鐵鏽花”工藝引入碗窯。朴素的土陶綻出民族紋樣,一個繪紋陶罐價格翻漲數十倍。2015年,他創作的茶具被雲南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同年斬獲全國非遺聯展優秀展示獎。陶器制作技藝是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村目前有63戶專職制陶戶,陶制品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缸、壇、碗、罐、壺等。
“祖輩守的是飯碗,我們守的是文明。”一百年前,就騾背馬馱,遠銷保山、大理、普洱,還有人將制作精細、具有藝術價值的陶器帶往東南亞。鄧安康開心地說,如今,隻需一個電話,就可以通過快遞把我們的產品發往各地,他自豪地說,去年還有一個銷往法國的訂單。
如今,“安康樂陶”陳列架上,茶具與法國訂單並列。臨滄作為普洱茶核心產區,鄧安康以“茶陶共生”破題,將茶具植入賣茶直播間,借力茶產業打通銷路。
窯火新生:傳統與未來的對話
漫步村中,家家戶戶門前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陶制品,茶杯、蓋碗、茶壺、花瓶、花盆、香爐、碗、酒壺、醬菜壇……一件件精致的生活用品,傳遞出的是生活裡的煙火氣,更是匠人們不變的初心。制作精美、外形獨特的缸、盆、壇、罐、碗、缽碟、杯、壺等陶器產品琳琅滿目讓人愛不釋手。村民們的臉上洋溢著對陶藝的熱愛與執著,每一道工序都傾注了心血與汗水。在這裡,你還可以親眼看見陶器從泥土到成品的神奇蛻變,感受那份來自泥土的質朴與溫暖。
“老手藝不能隻活在博物館。”在一次到上海當地的博物館參觀學習時,一隻陶碗引起了鄧安康的注意。從此,市政工程的陶制燈罩、普洱茶商的定制茶器、七彩陶瓷文化庄園的研學基地……碗窯村蛻變為“非遺+文旅”綜合體。
鄉村振興既要培育人,更要形成優質產品和產業。近年來,當地開設非遺研修班、研發特色工藝、創新陶瓷設計、發展茶陶產業,以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村民們在各類專家學者的引領下,闖市場找准定位,發揮地域特色,“臨滄茶陶”的發展思路讓村民們眼前一亮。村民羅順剛也看准茶陶發展前景,以陶促茶、以陶促旅。碗窯村的土陶變茶陶,融通了茶和陶兩大產業,尤其將“鐵鏽花”工藝引入碗窯。朴素的土陶綻出民族紋樣,一個繪紋陶罐價格翻漲數十倍。
“每一次的按壓、拉伸,都仿佛在訴說著一種情感——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在羅順剛的指導幫助下,來自吉林的游客李泉德親身體驗了制陶的樂趣。
指尖破局:泥巴裡長出文旅IP
“在如今工業化與機械化生產的大背景下,很多物件被批量化與標准化生產,這個時候,手作與取自天然的材料制作更加顯現原生態和個性化。”回到碗窯村不到兩年的90后手藝人楊丕翔,卻在工藝品不斷發展迭代的浪潮中看到了碗窯村傳統手工藝的彌足珍貴。“我偏向於使用我們當地的天然泥料,保証泥料安全可控,同時器身多採用朴素的顏色,避免審美疲勞。”
在楊丕翔的制作間裡,各類陶器造型工整,顏色典雅,湊近看每一個器具,則有楊丕翔獨創的肌理和繪畫。
“大學畢業后我去其他制陶的地區學習、工作了一段時間,領略了各類器型、各種燒制工藝,我更加確信了‘手作’的可貴。”正用修坯刀專心打磨著陶器的楊丕翔說,臨翔區有純天然的優質泥料,依托這一資源,打造出來的工藝品是獨具質感的。他運用自身學習室內設計的優勢,將於今年5、6月在佤山鳳城打造一個展覽陶器的茶空間,用空間承托器具,凸顯手工藝品之美。
近年來,臨滄通過項目帶動、政策促動等方式充分發掘碗窯土陶制作技藝利用傳統工藝文化的優勢打造本土文化特色品牌把土陶文化傳承與鄉村旅游相結合讓碗窯傳統的陶器手工制作技藝得到傳承的同時也帶火了全村的旅游產業發展。村內整合108間陶坊,形成“全村制陶、文旅融合”產業格局,獲評“中國傳統村落”“雲南省旅游名村”等稱號。
2024年,碗窯村土陶收入達710萬元,帶動旅游總收入超7620萬元,成為雲南鄉村振興“陶藝樣板”。此外,碗窯村以“陶文化”為核心,在基層治理、旅居目的地打造等方面發力,創新性地從傳統制陶技藝中引申出“五步調解工作法”,將矛盾排查、分類、研判、疏導、履行的五個階段與陶器制作的五個步驟相類比,打造以制陶工匠大師為主體的“匠心調解室”。建設國家AAAA級景區七彩陶瓷主題文化園、土陶博物館、陶藝體驗館等,形成“制陶+觀光+體驗”產業鏈,實現“開門即花園,全村皆景區”。碗窯村還榮獲“中國傳統村落”“雲南省美麗村庄”“雲南省旅游名村”“雲南省最美鄉愁旅游地”等多項殊榮。
“春採茶、夏制陶、秋收稻、冬圍窯。”碗窯村的歷史韻味和自然美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記錄。碗窯村,不僅僅是一個制作陶器的村落,更是一個充滿文化韻味和人文情懷的地方。讓我們一同走進碗窯村,探尋那些隱藏在古窯煙火中的陶韻時光。(魏江躍 王宏斌)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