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象”共舞 臨滄滄源歡度“貢象節”

“哎……達!我們阿佤沿著先祖指引的路,來到神奇美麗的佤山班老。我們同在一座山,我們共飲一條河……”4月18日,隨著“貢象節”祈禱詞響起,鼓、铓、镲等民族傳統樂器為這場狂歡奏響了序曲,三頭“大象”塑像被眾人抬起,一年一度的佤族“貢象節”活動在滄源佤族自治縣班老鄉熱鬧歸來。
“接象、敬象、拜象、送象”,眾人簇擁著三頭大象和一隻老虎的塑像,穿梭在班老各村寨裡。隊伍最前面,幾名佤族男子敲打著樂器,把握著游演隊伍的前景節奏﹔后面跟著以班老鄉各村為代表的方隊。周圍群眾、游客紛紛加入游行隊伍,感受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帶來的雙重體驗和快樂。
游行隊伍來到班老鄉的潑水廣場上,屬於“貢象節”的狂歡又掀起高潮。“送象”儀式結束后,眾人圍成同心圓,手牽手打歌起舞,互潑吉祥水,水花四濺,歡聲不斷。
盛大而古朴的“佤族貢象節”,通過“貢象”儀式等活動全面展示佤族貢象節的獨特魅力,薈萃了佤族的歌舞藝術、傳統工藝、民俗禮儀等多種文化內涵和精華,成為當地各族群眾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愛護動物、保護生態的內核。
此次活動還吸引了許多致力於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工作的專家學者。“這個傳統節日保存下來是明智之舉。”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大型獸類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組長Ahimsa表示,這個節日很有趣,對研究亞洲象保護很有幫助。
“貢象節”是佤族獨有的傳統節日,已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多年的傳承和演變中,“貢象節”不僅是佤族群眾祈福的節日,也融入了傣族潑水節的元素。節目內容更加豐富,是當地各族群眾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文化產物。
自2014年起,佤族“貢象節”由班老鄉黨委、政府牽頭組織舉辦,以“節慶+文化+旅游+特色農產品”為發展思路,讓佤族“貢象節”節慶活動成為帶動鄉村發展的重要抓手,促進當地群眾與游客、來賓交往交流交融,讓“貢象節”文化更有品牌影響力,旅游產品更富吸引力和競爭力。(彭文昌 李鵠 楊艷嬌)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