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擦亮生態底色 共建美麗家園

202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綠美雲南,醉美臨滄。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臨翔區博尚鎮,千畝油菜花迎春綻放,“金色海洋”吸引眾多游客“打卡”﹔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冰島村,古茶樹競相吐綠,茶農迎來繁忙的春茶季﹔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村,村民在甜蜜的養蜂事業中走上致富路。一座座景美人和的村庄,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畫卷,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臨滄大地各個角落。
在滄源縣勐董鎮廣闊的田野上,人們抓緊農時春耕備耕,成群結隊的牛背鷺縈繞其間,像一個個潔白的精靈,時而飛舞嬉戲,時而棲息覓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成了這個季節獨有的動人畫卷。
“牛背鷺每年都來,我們春耕,它們飛舞。”村民李永金笑著說,“生態好不好,小鳥最知曉。”
臨滄是雲南“動植物王國”的縮影。近年來,臨滄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臨滄的山山水水,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根基。
去年以來,臨滄市政府定期召開的重點工作專題會議上,把生態環保工作作為固定的議題進行研究,對空氣質量不達標、污水排放不規范、垃圾處置不到位、尾礦庫治理滯后等生態環境突出問題進行跟蹤問效。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強化農業秸稈焚燒、工業廢氣、建筑工地揚塵等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耕地保護建設,讓臨滄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景更美,處處呈現一幅幅鄉村振興中的綠美圖景。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
臨滄是北回歸線上的一顆綠色明珠,擁有良好的生態優勢和產業基礎,目前已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2200萬畝,甘蔗、茶葉、核桃、臨滄堅果、中藥材等面積產量均居全省或全國前列。
甘蔗是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賴以生存的傳統支柱產業。近年來,通過不斷進行科技賦能,形成了糖、酒、紙、飼、肥、新材料6大類上中下游聯動發展的蔗糖精深加工產業鏈條,有30多家與蔗糖相關的企業入駐耿馬綠色食品工業園區,甘蔗綜合利用居全國前列,工業入榨量、產糖量和酒精產量居雲南省第一。科技創新讓一根甘蔗“吃干用盡”,讓“甜蜜事業”煥發生機。
臨滄把加快推進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作為建設好美麗家園的內核支撐,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特色資源轉化能力,推進高原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緊盯糖、茶、果、林等重點產業的鏈主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農業從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二、三產業延伸,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讓群眾生活更富足、日子更舒心。
初春時節,被青翠茶園和各色山茶花包裹的鳳慶縣安石村,格外明媚。
1938年,為開辟新的茶葉產區,馮紹裘先生來到鳳慶縣安石村,採摘茶葉並試制成功第一桶紅茶。今日的安石村,在鄉村振興中規劃打造“滇紅第一村”品牌,創新開展茶園、果園、花園、菜園、樂園、家園“六園共建”,探索“春夏有茶採、秋冬有果摘、四季有花賣”的安石模式帶動群眾發展,將“美麗資源”轉化成“美麗經濟”。2023年以來,全村累計接待游客21萬余人次,實現利潤659.3萬元,帶動全村增收800余萬元。
安石村是臨滄市美麗家園建設的生動縮影。
近年來,臨滄市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綠美臨滄建設為牽引,把整治環境作為“先手棋”,以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健全為重點,推動戶戶“小三格”、村村“大三格”建設,持續推進新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和“兩污”治理行動。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提升規劃質量,強化村庄規劃剛性約束和執行力,堅決防止規劃折騰、無序建設、大拆大建等問題,保護好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留住鄉風鄉味鄉愁。深入推進綠美鄉村建設,堅持把樹種在群眾的身邊、種在老百姓的身邊,一體化推進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推動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不斷擦亮鄉村綠色本底,真正做到表裡如一、景美村美人富。
聞綠而動,向美而行。臨滄,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綠美家園。(金維娜)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