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穩就業飯碗 托起民生幸福
——臨滄市臨翔區“三門”“三進”模式促農村勞動力就業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事關發展大局,關乎百姓福祉。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就業。
臨翔區堅持勞務輸出和就地就近就業並重,在推進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三門”無縫銜接的基礎上,探索就地就近就業進企業、進網絡、進社區“三進”模式,推動更多勞動力早轉移、快轉移、更多人才多就業就好業,實現轉移就業人數11.50萬人,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三門”連接早轉移、快轉移
“現在很多企業都來我們村招工,為我們外出打工提供了很多選擇和便利。”臨翔區章馱鄉勐旺村村民俸小二說。
為提高“三進”模式組織化程度,臨翔區深化省際勞務協作、政企勞務協作,積極與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人社部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對接。今年來,登記229家省外用人單位工作崗位1.3萬余個,點對點組織化輸送勞務人員828人,以送出家門、送上車門、送進廠門的方式組織104名勞動力到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務工。
“現在在微信網格群隨時可以看到招聘信息,特別像浙江的招聘崗位多、工資高,我很想去呢。”螞蟻堆鄉曼毫村村民李金金說。
臨翔區堅持政府搭橋、政策引路、政企合作,探索人社部門+人力資源公司+村黨組織+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站+勞動力模式,設立區鄉村三級勞動力轉移就業辦公室,在每個鄉(鎮、街道)配備一名法律顧問,每個村(社區)配備至少一名信息員,做好就業需求對接、就業信息發布和服務保障等工作。目前,全區共配備基層就業信息員119名,法律顧問10名。
“三進”協同多就業、就好業
就業,一頭連著飯碗,一頭連著發展。雖然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任重道遠,但在臨翔區就近就地務工大有可為。
臨翔區整合行業主管部門力量,進企業開展用工需求摸底調查,建立轄區207戶企業崗位需求2018個,組織召開2024年就近就地務工暨本地企業用工等線上+線下招聘會55場次,100家企業1094個崗位達成用工協議。
“去年7月畢業后,我就想在臨滄找份工作,看了一圈還真有適合我的崗位,這一趟真是來對了。”畢業於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的李曉梅一邊填寫招聘報名表一邊說。
為有效解決零散用工難和零工就業難問題,臨翔區將零工市場納入基本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在社區零工勞務市場上下功夫,與雲南政企勞務服務有限公司在忙畔街道挂牌成立零工驛站,在轄區村(社區)建設零工服務點8個,打通就業信息交互壁壘,促成勞動力靈活就業200余人次。
從出家門、上車門、進廠門到進企業、進網絡、進社區,臨翔區持續圍繞省外務工、本土務工和零工三個市場,不斷提高勞動力轉移就業組織化程度,年內預計可實現轉移就業11.6萬人,全年預計勞務收入28億元以上。(周露 陳國棣)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