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佤山奮進的聲音

“山笑水笑雲潮涌,木鼓聲聲傳情誼,古老邊寨沐春風……”一首《阿佤人民幸福歌》,唱出了阿佤山鄉的生活巨變,訴說著邊疆人民的感恩之情。
近年來,臨滄各族干部群眾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共同描繪新時代臨滄民富邊穩新畫卷。
建設好美麗家園
溪水潺潺穿村而過,農舍青磚黛瓦、錯落有致,小果園、小菜園、小花園遍布其間,竹籬上爬滿薔薇、瓜果……走進鳳慶縣二道河自然村,仿佛走進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脫貧后,鄉村振興怎麼干?該村立足資源優勢,通過修建景點設施,提升村容村貌,帶動農戶發展以休閑避暑、農事體驗、親近自然、鄉野美食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業。引導農戶各有側重發展生態種養殖、游樂、民宿、餐飲,帶動村民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
“還是自己的家鄉好。”原先外出打工的村民茶相華瞅准商機,回家管護起茶園、種植蔬菜瓜果,還經營起豆腐坊和小吃店,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臨滄市以人的清單、物的清單、問題清單、項目清單“四張清單”破題開篇,以“萬名干部規劃家鄉行動”為抓手,開啟了鄉村振興臨滄實踐。立足資源、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全力以赴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引領各族群眾建設好美麗家園。
如今,糖、茶、果、菜、牛、咖啡、中藥材等2200萬畝產業基地,成為群眾持續增收的“綠色銀行”﹔一個個推門見綠、開窗見花,抬頭賞景、起步聞香的和美村庄拔地而起,一幢幢特色新民居成為青山綠水間的靚麗風景﹔滄源佤族自治縣班鴿村、臨翔區蘿卜山、鳳慶縣中和村、鎮康縣刺樹丫口等一批鄉村旅游村寨發展勢頭正猛,“美麗風景”正在轉變為“美麗經濟”。
維護好民族團結
去年火把節,來自市內外的游客和身著盛裝的彝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群眾手拉手,圍著火塘幸福舞蹈,一派民族水乳交融、其樂無窮的和諧美景。
千百年來,傣族讓壩、佤族讓山,臨滄各族群眾和睦共處、團結友愛,共同創造幸福生活的故事從未間斷。
滄源縣勐角鄉帕棚自然村,千畝茶園郁郁蒼蒼,身著民族服裝的佤族、拉祜族群眾穿梭於茶樹間,歡聲笑語間,茶簍裝滿嫩綠的鮮葉。在佤族和拉祜族混居的帕棚村,大家不分彼此、互幫互助,齊心發展茶產業,通過村企聯建茶廠,茶葉產量和品質得到大幅提升,帶來了戶均6300余元的增收。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沙河鄉景亢組,通過銀行貸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幫、公益事業共同干、產業發展共同謀、文明村寨共同創“六個共同”管理模式,大家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建成了遠近聞名的和美村庄。
近年來,臨滄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先后實施了“興邊富民”“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福祉持續釋放,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在現代化教育浸潤下,民族教育、民族體育、民族文化也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佤族網球少年”王發、佤山少兒編程教育、佤山少年足球隊、佤山少年合唱團備受關注,傣族潑水節舞曲《UP耿馬》紅遍網絡……臨滄各族群眾正以多姿多彩的方式擁抱未來。
守護好神聖國土
“守好祖國的邊境,就是守好我們自己的家,這是我們每個邊民的責任和義務。”滄源縣班老鄉班搞村老支書陳忠華經常和聯防隊一起去巡邊,21公裡的邊界線,他已經走了40多年。
臨滄各族兒女歷來就有衛國戍邊的光榮傳統,從“佤族漢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丟伴,為保護中國領土和礦藏,寧死也不投降”的班洪抗英聲明,到眾志成城抗擊疫情,臨滄各族兒女始終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質朴的家國情懷。
臨滄市持續深化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合力強邊固防機制,創新實施“五級書記抓邊防”和“五級段長守邊防”機制,深入推進“三防”融合,持續打擊跨境違法犯罪,全面淨化邊境治安環境,推動和保障邊疆安寧、邊防鞏固、國家安全。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
過去,位於中緬邊境的鎮康縣紅岩村刺樹丫口自然村干旱缺水、土地貧瘠,隻能靠天吃飯。隨著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該村大力挖掘歷史文化和邊地風光資源,建成觀城平台、景觀棧道、戍邊館等景點設施,發展邊境紅色旅游。今年春節期間,該村每天平均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0余萬元。
“邊民富了,邊疆才能穩。我們要千方百計發展特色產業,讓邊疆老百姓富起來,讓邊疆長期繁榮穩定。”紅岩村第一書記羅軍說。
2021年以來,臨滄市圍繞“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目標,全面推進4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全面補齊水、電、路、訊、網基礎設施,特色農業、鄉村旅游蓬勃興起。
如今,在臨滄290余公裡的邊境線上,一個個邊境村寨正富起來、強起來、美起來,邊疆更加繁榮穩定,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字學林)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