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臨滄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山高林密、雲霧繚繞。臨滄獨特的地理區位滋養著萬物生靈,生態系統和生物物種多樣性豐富。
2023年,在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亞洲象新生幼象1頭﹔在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發現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紅腹角雉﹔在鎮康南捧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監測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北豚尾猴”……
這是臨滄全力抓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效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結果。
近年來,臨滄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以綠美臨滄建設為牽引,全方位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保障生態安全,奮力推動臨滄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樣板上走在前列,爭當示范。
堅持組織體系建設
保護協調工作機制不斷健全
為加強對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臨滄市成立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成立臨滄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有效貫徹落實國家和省關於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
制定和出台生態公益林保護、天然商品林停伐保護、林地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發展與管理等多種政策和規劃,有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利用。
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抓手,制定工作方案,設立林長制工作機構,明確市、縣、鄉、村四級林長職能職責,建立林長網格責任體系,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體系及責任體系。全市共設各級林長2118名,督察28名(市級3名、縣級25名),劃定責任區9342個,通過制度“管綠”,切實 守好“生態責任田”。
相繼編制和出台生態公益林保護、天然商品林停伐保護、林地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區發展與管理等多種政策和規劃,有力推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與開發利用。
堅持監測體系建設
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能力現代化
為保護野生動物,臨滄市積極開展中國雲南野生亞洲象資源本底調查、綠孔雀及棲息地調查、野豬資源、蘭科植物、古茶樹資源等專項調查,並編制完成《中國雲南野生亞洲象資源本底調查成果報告》《綠孔雀及棲息地分布情況調查報告》﹔組織開展以亞洲象、綠孔雀、巨蜥、西黑冠長臂猿等為重點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完成自然保護區巡護和生物多樣性監測報告﹔組織開展了以亞洲象、綠孔雀、巨蜥、西黑冠長臂猿等為重點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完成自然保護地巡護檢查和生物多樣性監測報告。
實施西黑冠長臂猿保護與監測項目、亞洲象拯救保護行動項目,清理完成亞洲象食物源試驗基地800畝,實施防護欄和避象亭等建設工程,編制了亞洲象保護行動計劃。
堅持防控體系建設,阻斷外來物種入侵。建成雲南南滾河、雲南永德大雪山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和鎮康南捧河省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有效開展野生動物養殖場所檢查排查、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等工作。
實施“劃片分包”管理,全市8421名護林員全部投入巡山護林、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巡查監測及森林防火宣傳,對山區林區進行網格化巡查,把責任落實到具體人員,密切監測、收集野生動物活動情況。
建立健全臨滄市野生動植物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先后開展了“清風行動”“網劍行動”“昆侖”等專項行動,對非法採集、獵捕、出售、收購、利用野生動植物及其制品行為,交易野生動植物或提供相關交易信息的網絡平台及其他相關實體場所進行深入排查。近年來,全市共組織開展聯合清查行動856次,查辦野生動植物案件1081起,其中刑事案件373起,行政案件708起,收繳野生動物10121頭(隻),動植物制品746件。
通過努力,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目前,全市建成各級自然保護區5個,自然保護小區1個,總面積為306.6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8.49%,有效保護了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態系統和9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物種。
全市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基本建成,全市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現“三豹同框”,2021年5月,雲南南滾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考中首次發現有“蜘蛛巨人”之稱的捕鳥蛛, 2018年3月至2022年4月共監測到3頭亞洲象幼象出生,南滾河亞洲象群添新成員。
生物多樣性關系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福祉。
未來,臨滄將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治理工作,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願景,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做出臨滄貢獻。(王正強 陳德榮)
來源:臨滄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