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大叔”的“微心愿”

处理好的“白条鸭”,外皮均匀抹上蜂蜜,尔后放入土制烤炉中烘烤40到50分钟,变成了色泽褐黄、让人垂涎欲滴的烤鸭……平日里,王锐每天要烤制近60只烤鸭,遇到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时,这个数字,至少要翻两番。
见到王锐时,是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曲江镇小集镇的一个饭店门口,这个饭店是王锐从父亲手中接过来的,到现在换了两个地方,时间近40年。
在红河州,曲江烤鸭名声在外,是建水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早年交通不便时,不少外地食客颠簸数日来到曲江,只为品尝这一美味。“鸭子只选本地产的、饲养五个月到半年的大麻鸭,其他的一概不用。”王锐说。
王锐烤制曲江烤鸭。李碧垚摄
王锐家开饭店,彼时,是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王锐的大伯在曲江的一家国营饭店当厨师,擅长烤制曲江烤鸭。改革开放后,大伯寻思着开个饭店补贴家用,但自个儿做,本金不够,便找到王锐的父亲商量合伙干。“五个兄弟姊妹,家里只有不到4亩地,小时候粮食经常不够吃,只有靠亲戚接济。”王锐说,大伯提出了想法后,父亲爽快地答应了。
于是,两个年过六旬的老哥俩,开始了艰辛创业。东拼西凑了几百元钱,买来五六套桌椅板凳,在王锐家的一间40余平方米的土坯墙老屋里,饭店开张了。
因为穷,王锐念完小学后便到饭店里帮忙干活,从宰鸭、拔毛学起,向大伯学习曲江烤鸭的烤制技艺。五六年过后,便掌握了全套技艺。
饭店的收入,王锐家和大伯家平分。靠着这一经济来源,王锐家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时间一晃十几年,父亲和大伯年事已高,再围着灶台转,身体情况已不允许。王锐22岁那年,挑起了管理饭店的担子。
饭店的招牌菜是曲江烤鸭,从父辈手中接过这门手艺后,王锐如履薄冰,从选鸭子到烤制,严格按照曲江烤鸭特有的烤制技艺进行,“烤鸭子只用松毛结和拇指粗细的松树、栗树枯枝作燃料,其余一概不用,这样烤出来的鸭子才香。”王锐说。
匠心引来八方客。饭店在王锐的精心打理下,生意越做越好,位置从土坯房搬进了家里后来新建的小楼,服务员也从最初的“单家独干”,发展到现在的6名。
王锐烤制的曲江烤鸭深受顾客青睐,活鸭的需求量不小,他便常年向当地六七户养殖户收购活鸭,这也为养殖户们增收多了一份保障。
平静的日子在2020年年初被打破:疫情期间,饭店的生意一落千丈,有时接连好几天都没有客人光顾。无奈之下,王锐只能让店里的服务员暂时回家,等候复工通知。
为帮补家用,王锐在饭店临街的一间屋子开了一个小杂货店。起初,因不懂经营,杂货店的生意冷冷清清。建水县烟草专卖局的片区客户经理得知这个情况后,从订货备货、货品陈列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渐渐地,杂货店的生意有了起色。
这头,因为烤鸭技艺精湛,前两年,王锐被评为曲江烤鸭烤制技艺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捧着证书,王锐对曲江烤鸭烤制技艺如何传承有了更多的思考。
“只要有人愿意来跟我学,我就愿意教。”王锐说,他们这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现在家里吃穿不愁,经济方面不用操多少心,“希望我们老了干不动的时候,还能吃到正宗的曲江烤鸭。”(李碧垚)
来源:红河州烟草专卖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