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江城黃牛“犇”向更廣闊市場

近年來,普洱市江城縣在推動黃牛產業發展上持續發力,從政策扶持到科技助力,從基地建設到三產融合,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如今,江城黃牛 “犇” 向更廣闊市場,黃牛產業發展大有可為。
在歷經14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后,一頭頭體格健壯的江城本地黃牛,從江城縣抵達“省城”。依托屠宰、配送、加工、售賣這一整套完備且成熟的產業體系,江城黃牛實現了從田間牧場到百姓餐桌的 “無縫對接”,整個過程高效有序,確保了產品的新鮮和品質。
近日,位於昆明市盤龍區的江城牧場生鮮店迎來了開業,這也是江城牧場在昆明落地的第12家門店。走進店內,隻見新鮮切割的牛肉整齊陳列在鮮牛肉區域,貨架上的各類牛肉制品琳琅滿目。負責人李思晨正在向顧客介紹店內的牛肉產品,經過試吃品嘗,大家紛紛對江城黃牛肉贊不絕口。
“他這個牛是本地的土黃牛,肉比較緊實,沒有任何膻味,吃了以后,我就覺得和普通市場上的牛肉是截然不同的,味道非常香,而且好像有股奶香味。”顧客任先生說。
除了開業當天吸引到的大批新客源,不少老顧客也趕到新店捧場,吳林生就是其中之一。
吳林生說:“之前試吃過以后,我感覺這個牛肉相當不錯,后來我也就成為了會員,還推薦給身邊的朋友,朋友反映都不錯。然后受企業邀請,還到江城去參加了溯源之旅,實地看過養殖環境,很不錯。”
2024年,在江城黃牛價格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江城創業青年李思晨大膽邁出了開設線下門店的關鍵步伐,率先在雲南省會昆明布局。第一家江城牧場門店開業后,憑借優質的產品和良好的口碑,迅速吸引了大量顧客。隨后的時間裡,根據市場需求和布局規劃,在昆明的不同區域接連開設新門店,這些門店也成了展示江城黃牛產業形象的重要窗口。
李思晨說:“江城黃牛本身就是一個好品種,也是我們江城獨特的地理標志產品,在普洱以內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江城黃牛,但是當我們來昆明調研市場時,發現大家都不知道江城黃牛,所以我們就想著打造一個江城牧場的品牌,售賣江城黃牛,同時,還可以把江城所有的農特產都放到店裡售賣。”
為進一步深耕全產業鏈,江城牧場在穩固向市場供應生鮮肉制品的基礎上,全力投身於江城黃牛肉制品的深度研發與精細加工,成功打造出牛肉醬、牛肉干、油浸牛肉等系列產品。不僅如此,還在配送環節進行創新,引入無人機等先進的低空運輸工具。借助現代化手段,構建起從江城牧場直抵眾多社區的高效配送網絡。
目前,江城牧場生鮮店的日屠宰將近10頭,單店月營業額超12萬元,加上供銷社合作的特色產品和大灣區門店的銷售收入,2025年公司年產值預計突破5000萬元。
“現在我們的門店越開越多,2025年可能要開20家以上的門店,下一步會往深圳大灣區開店,我們計劃在2025年帶動農戶200戶左右,養殖的黃牛達到1萬頭以上。”李思晨表示。
江城黃牛飼養馴化歷史悠久,是江城縣境內飼養的一個黃牛品種,具有肉質鮮美、耐粗飼和適應性強等優點。2018年,“江城黃牛”地理標志証明商標成功注冊﹔2019年,普洱市正式發布並實施了“江城黃牛品種”地方標准﹔2021年,江城黃牛遺傳資源被正式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庫。
在江城黃牛產業的發展之路上,江城縣多措並舉為其穩健前行筑牢堅實根基。一方面,緊跟省、市決策導向,強化政策引領,加大扶持力度。同時,大力推進江城黃牛保護與開發利用示范基地建設,規范養殖流程,組建核心種群。另一方面,與多所科研院校合作,設立專家工作站,搭建科研平台,加強“產學研”融合。還積極倡導並全力支持企業拓展發展模式,促進三產融合,提升產品市場影響力。
截至2024年末,全縣肉牛存欄量為5.2335萬頭,其中,江城黃牛存欄量為5.0349萬頭,出欄量為1.3758萬頭,牛肉產值為1.0426億元。據統計,養牛業帶動了全縣3389戶、15874人參與到飼草種植加工、屠宰、銷售及餐飲等相關行業,既創造就業、提高群眾收入,又推動江城黃牛全產業鏈構建,為產業穩健發展筑基。
江城縣畜牧工作站高級獸醫師徐正宏表示:“下一步,我們計劃與科研院校、雲南省草動院合作,通過示范基地做好保種工作的同時,重點開發特色牛肉和優質牛肉及其產品﹔其次,在中心產區江城縣建設1至2個江城黃牛體驗館,讓消費者對江城黃牛有個全新的認知﹔三是拓展江城黃牛消費市場,提升江城黃牛知曉度﹔四是全產業鏈打造江城黃牛產業,提高江城黃牛附加值。”(劉思瑞 唐瑞)
來源:江城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