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南華:“綠色”賦能美麗村庄

一方庭院、開窗見綠、推門聞香、一步一景……原本住在“土味”村庄的村民們,也過上了“洋氣”生活。
曾經有點落后的雨露白族鄉,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下,已華麗地轉變成抬頭是“畫”、入目是“景”的白族風情小鎮。
南華縣雨露白族鄉,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個民族鄉中唯一一個白族鄉。行走在雨露鄉的古村落中,隻見房前屋后整潔敞亮,青山綠水交相輝映……這一切,得益於當地黨委政府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持續開展。
雨露鄉盛開的萬壽菊。受訪者供圖
在小處著手,提升群眾生態福祉
雨露鄉黨委政府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問題,全力推進綠美鄉村建設,與提升村民內在素養、培育文明鄉風有機結合,不斷推動鄉村由“臟、亂、差”向“淨、綠、美”轉變,實現從過去的“臟亂差”到“潔淨美”,再到環境“顏值”的再提升,讓農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綠美村庄建設中,雨露鄉堅持黨群同心、上下聯動,不斷出實招、亮硬招、創新招,從“小切口”書寫綠美“大文章”。2023年,雨露鄉繼續推進“廁所革命”,新建改建衛生戶廁693座。推進垃圾治理,清理農村生活垃圾408噸、村內水塘89口、村內溝渠366.52公裡、村內淤泥162.05噸、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241.6噸。
走在雨露鄉羅文村,別有一番滋味。在當地黨委政府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鄉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地改善和提升,雨露鄉著重打造的8個村庄被命名為“楚雄州州級綠美村庄”。
從大處著眼,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雨露鄉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群眾基礎好,土地和電力要素都具備的村委會首次開展“以補代建”電能烤房建設,按照“政府主導、煙草補貼、整合配套、國企承建、縣市承接、利益聯結”的電能烤房建設新模式,建設電能烤房2群80座,在2023年煙葉烘烤季,補齊了煙葉烘烤設施短板,在經濟、社會、生態方面的效益得到充分凸顯。
“2023年,電能烤房第一次在雨露鄉建設使用,這是雨露鄉在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好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的重要探索,雨露鄉通過電能烤房的建設,不僅為傳統產業的發展補齊了煙葉烘烤設施落后老舊的短板,同時也為村集體經濟的增收開辟了新渠道。”雨露鄉鄉長何有昆介紹。
何有昆坦言,過去的烤房燒柴和煤,不僅要砍伐森林,還有相應程度的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排放,現在的電烤房,實現了“零碳”排放,有效地緩解了烘烤季節勞動力緊張的矛盾,為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勞動力保障。
電能烤房建成的第一年,雨露鄉后甸村委會、雨露村委會的村集體收入中,電烤房已經成為新的增長點,村委會用村集體收入開展綠美村庄建設,也逐步形成了反哺綠美村庄發展的新態勢,雨露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含綠量”與“含金量”持續增多,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
下一步,南華縣煙草部門將繼續探索適宜本地實際電能烤房的綜合利用,提升烤房附加值,如“光伏+電烤房”“電能烤房+冷庫”等,進一步實現烤房綜合利用,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在推動解決綠色轉型發展的突出問題中探索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盧敏)
來源:楚雄州煙草專賣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