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宣威:搬遷結新鄰 和諧一家親

打造15分鐘生活圈、產業點、就業點、教育點、文化點、治理點,構建各族搬遷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雲南省曲靖市宣威市的復興佳園安置點群眾兼容並蓄、互幫互助、攜手共繪美好生活畫卷。
對復興佳園這樣上萬人的超大型安置區來說,其幫扶治理難度大,宣威市復興街道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黨建引領激活社會治理新活力
復興街道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為依托,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消除群眾溝通壁壘,暢通群眾溝通渠道,不斷提升治理效能。選優配強社區黨總支書記、社區干部、樓棟負責人和單元長,不斷拉近各族群眾和黨組織的距離。
及時研究解決搬遷群眾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鞏固居民自治制度,在2021年換屆選舉工作中,充分按照群眾選舉意見,選定3個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小組長、居民小組長。
整合挂點干部、社區工作人員、志願者等工作力量,將復興佳園小區的3個社區劃分為8個網格,設立了網格長8名,配置網格員35名。
每周一、四入戶走訪征集群眾意見,通過心願認領、鄰裡互助、部門聯動等方式,暢通群眾咨詢、反映渠道,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兩年來,解決群眾訴求1000余件,調解糾紛60余起。
復興佳園建設“鄉愁館”,打造“老表堂屋”,建復興廣場,搭建百姓大舞台,依托花燈非遺中心、群眾性文體組織,經常性開展村戲、舞蹈、演唱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開展新時代文明宣講,組織300余場次,不斷深化人文關懷,引導示范帶動,鄰幫鄰、親幫親,促進睦鄰友愛、融洽感情。利用電梯口、停車場等小區公共空間,打造了以中華傳統文化、法律政策、社會治理為主題的自治園、法治園、德治園。充分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道德講堂、“八五”普法等活動,筑牢搬遷群眾團結進步的共同體意識。
產業幫扶持續發力鞏固脫貧成果
復興街道積極搭建產業發展平台,構建人才培養、產品加工、銷售產業鏈條,積極推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全力動員符合條件群眾參與勞動技能培訓,確保各族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搬遷入駐以來,開展電焊、廚師、水電工等培訓8000余人。
積極推進扶貧工廠建設,引進了服飾加工生產線,吸納就業300余人。積極整合滬滇協作、組織部門項目,全面盤活小區內商鋪。引入具有本土特色的“八大碗”生產線,預計吸納就業400人以上。建設倉儲樓和農特產品展示交易中心,集中展示和銷售本地宣威火腿、瓜果蔬菜等農特產品。推動電商產業發展,打通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在小區內使用一層樓搭建電商平台,組建專業團隊。
設立街道就業服務站,建立勞動力數據庫和勞務輸出資源庫,從行業工種、區域分布、年齡結構、學歷層次、技能水平、薪資待遇等方面進行分析研判,最大程度做到人崗相適。依托全市勞務協作、滬滇勞務協作關系,採取區域間定向輸出、企業直接吸納等方式,建立健全勞務品牌長期穩定勞務輸出渠道,累計幫助各族群眾穩定輸出就業1000余人。
突出保障體系建設助力公共服務
聚焦群眾關注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不留盲區健全服務保障體系。新建復興幼兒園、復興二小,為搬遷群眾提供公平教育,認真落實各項教育普惠制項目。
新建復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深入推進縣域綜合醫改,積極推進優質資源下沉,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強化家庭醫生簽約,做實公共衛生服務,建立搬遷群眾健康檔案,常態化開展老年人健康體檢,做好搬遷群眾慢病管理和大病跟蹤監測,抓好小區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保障廣大群眾健康。
率先推行街道社區錯時上下班、節假日辦公、預約代辦、上門服務等,以“微服務”暖民心、聚民心。在復興家園設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夕陽紅服務站、婦女兒童之家、家長學校、母嬰室、棋牌區、愛心理發室等,為婦女兒童和老人提供優質便捷的貼心服務。
昔日“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今朝“山裡人過上城裡人生活”。如今,復興佳園安置區的兒女正闊步奔向安居樂業的幸福新生活。(孔海燕)
來源:宣威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