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牟定
人居環境大提升 移民新村添新彩

近年來,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共和鎮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縱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立足現有村庄條件,著力解決“有新房沒新村、有新村沒新貌”的問題,實現了“搬得來、留得住、能發展”的目標。
盛果村隸屬牟定縣共和鎮余丁村委會,於2009年7月由原清河村委會溜口坡村整村搬遷至此,因家家戶戶喜種果樹,且老老幼幼均姓“果”,故取名“盛果村”,寓意全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團結奮斗、共享盛世成果。
牟定縣共和鎮盛果村村間小景。何文富攝
盛果村距離縣城10公裡,國土面積3.4平方公裡,有耕地103畝,有農戶22戶96人,均為彝族,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外出務工和糧煙、畜牧養殖、核桃、花椒等特色經濟作物,202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17萬元。
如何做到的?余丁村委會盛果村黨支部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重點在人上做文章,以“五比五爭”為抓手,率先實現三個“百分百”(即:百分百人畜分離、百分百旱廁消除、百分百污水處理到戶),全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從“村庄美”到“家家美”的蛻變。
比奉獻擔當,爭當發揮作用“沖鋒手”。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盛果村黨支部將全村劃分為兩個黨員責任區,責任區內明確1名黨員擔任“網格長”,1名村民代表擔任“中心戶長”,形成“一區兩長”共建治理模式。全體黨員、婦代組長和村民代表率先作為,亮身份比奉獻,積極開展義務志願活動16次,為全體村民樹立榜樣,帶動群眾自發投工投勞371個,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堆12處,衛生死角28處,改造旱廁16個,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先鋒模范作用有效發揮。
牟定縣共和鎮盛果村村間道路干淨整潔。何文富攝
比勤學勤勞,爭當發家致富“排頭兵”。搬遷初期,針對村民故土難離,仍返回溜口坡老村生產的實際,村黨總支積極動員,組織勞務輸出1批3戶6人到深圳務工,首批村民務工期間勤勤懇懇、積極上進,不到2年時間每戶就掙了6萬多元,勞務輸出讓他們嘗到了甜頭,也讓親友鄰居看到了希望,加大勞務輸出力度。10年來,盛果村外出務工勞動力達52人,勞動力轉移就業率達到60%。
與此同時,在家的群眾也不甘人后,種植核桃76畝、甜筍125畝,養殖肉牛20余頭、黑山羊260多隻,形成了家家戶戶“爭創家業”的良好態勢,切實做到人、地“互不空閑”,通過自力更生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目前,22家農戶,有家庭轎車的達17戶。
近些年,余丁村委會借力鄉村振興的東風,根據全村基礎設施、特色產業、人口結構、干群關系的實際情況,積極爭取鄉村振興、煙草528萬元項目資金支持,在余丁村建設40座集智慧煙葉烘烤和冷鏈物流為一體的新能源煙葉智慧烘烤園區。
目前,余丁村綠色智慧烘烤工場已建成並開始煙葉烘烤,群眾可“一鍵式”烘烤出高質量的煙葉,又可在非煙葉烘烤期把烤房作為農產品保鮮的冷庫使用,新能源烤房不僅具備綠色環保、減工降本優勢,還實現功能和場地的多元利用,為現代農業建設、鄉村振興、壯大村集體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
比美麗庭院,爭當人居環境“領頭雁”。一戶庭院承載一家故事,體現一家家風,一方庭院成就一處風景,體現一地特色。隨著外出務工收入和見識的不斷提高,有意識的村民開始提升自家居住環境,用植物裝點院子,農具家具擺放錯落有序,院內院外生機蓬勃。
今年以來,村黨支部積極開展“最美庭院”評選工作,以“一區兩長”共建治理模式為依托,組建2支“評審團”,每季度開展一次交叉入戶評審,並按照60分以上、80分以上及90分以上三個標准給予不同的物質獎勵,激勵村民共同打造干淨整潔的農村院落,累計評比“最美庭院”5戶。
比建言獻策,爭當民主議事“熱心人”。群眾事村裡辦,村裡事大家辦。盛果村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自發組織黨員和村民代表到先進村組學習考察、借鑒經驗,先后召開村民議事會4場次,干部規劃家鄉座談會2場次,研究討論整治提升目標方案。
廣大村民暢所欲言,建言獻策,修改完善了容易懂、行得通的村規民約,建立了“紅黑榜”制度,確立了“路面修復、雜物規范、污水治理、糞便還田、定期保潔”的工作任務。此外,還投入資金18萬元,先后整修村內道路近260米,實施污水治理工程1個,建設主管道570米、戶收集管道460米、厭氧發酵池80立方米、生態氧化塘100立方米﹔引導村民主動作為,加強廢物利用,打造景觀小品10多個﹔讓盛果村到處充滿看得見的美、摸得著的幸福感。
比文明和諧,爭當鄉風文明“風向標”。鄉村振興不僅要塑形,更要鑄魂。盛果村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同時,注重與培育鄉風文明有機結合起來,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抓手,成立左腳舞宣傳隊1支,開展演出32場次,利用宣傳欄、牆面彩繪等發布圖文並茂、內容鮮活的公益廣告5處,廣泛宣傳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行動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讓環境整治意識入腦入心,提升廣大群眾對改善人居環境的認同感,自覺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努力營造人人關心、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圍,促進廣大村民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轉變,全村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和興、盧敏、李興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